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

在逆境中发展的蒙古国新华侨经济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经济私有化的进程,中国大陆、港澳台商人看到独特商机,赴蒙投资经商,成为蒙古国新华侨,十年来人数迅速增至五、六千。目前,中国(包括港澳台)在蒙古国注册的两千多家企业中,实际运作的有一千多家,除大型国营企业如大庆油田、北京建工集团等在蒙古国设立的公司外,其余都为新侨企业,占八、九成,接近一千家,成为中国在蒙投资贸易的主体。蒙古国市场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充满诱惑同时又充满阻滞而难以摘取,因此新侨经济在蒙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中蒙经贸关系持续发展,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新侨经济在逆境中不断发展。

  一、迅速形成的新侨经济推动了蒙古国经济的发展

  蒙古国地广人疏,自然资源丰富,但没有出海口,交通不便,工业及农业发展缓慢,多年接受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及中日韩等各方援助,是世界上赤贫的国家之一,人均GDP为400美元,公务员的平均月工资为80美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蒙古国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市场没有对外开放,当时的蒙古国只有老侨而没有新侨,也就不存在新侨经济。

  1990年后蒙古国推行自由民主制度,市场对外开放,再加上地处中日俄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东北亚经济圈的建立、丰富的矿产和畜产品等自然资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等,诸多原因使蒙古国渴望打开大门发展经济,与中国发展经贸往来;而同时高速前行的中国经济列车资源紧缺与蒙古国强烈互补,占据地缘优势的内蒙、河北、山西及具有开拓性的浙江、福建等省区新侨看准了蒙古国的这种商机后迅速进入,新侨人数从零增至数千人,而新侨经济也随之迅速形成。

  截至2005年,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国,这和新侨经济十年来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新侨到蒙投资开办了近千家公司,分布在矿产、服装加工、畜产品加工、服务业、建筑及外贸等行业,新侨企业在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蒙古的经济发展。中国在蒙投资额由十年前的300万美元猛增了2.3亿美元,2005年中国在蒙投资占其总投资的75.6%。蒙古国对华贸易占其对外贸易的比例,1989年仅为2%,1993年后一直超过20%。蒙古国的主要产品精铜矿100%出口中国。在上述中蒙经贸合作中,新华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侨企业还大大缓解了蒙古国的就业压力。蒙古国有240余万人口,劳动力80万人,目前在新侨企业就业的蒙古国工人就达到4万之多。许多蒙古人将蒙古国经济能以5.5%的速度增长,归因于中国的积极拉动。对此,《纽约时报》的说法是:“在10年时间里,中国促使前苏联在过去75年的经济统治力慢慢退去。”中国的新侨经济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侨开发蒙古国矿产还挽救了蒙古国的经济命脉,不仅推动了投资,也促进了出口贸易。据介绍,从1992年起,蒙古国最大的矿业公司额尔登特铜矿开出的运矿列车就南下直往中国。近年来新探明的石油和煤炭也几乎全部销往中国。矿石、煤炭、石油和畜产品对华出口支撑起了蒙古国一度岌岌可危的经济。

  二、新侨经济在发展中受阻,在阻力中发展

  蒙古国市场这朵“带刺的玫瑰”,让新侨经济饱受阻挠,但在阻挠中仍然顽强地前行,因为新侨们仍然看到蒙古国蕴涵着的无限商机。

  1.矿产业步履维艰撑起新侨经济半壁江山

  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为金矿、铜矿、铁矿、煤矿、铅锌矿等,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目前新侨采矿企业主要来自山西、内蒙等地。中国企业到蒙古国投资矿产有一定的前景,因此有人说,走在乌兰巴托的大街上,每天都能见到新来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就是来看矿的。但由于蒙古国矿产政策仍不稳定,如矿产法经常“变脸”、矿产许可证问题复杂、矿产政策随意性大、矿点基础设施差等,使投资矿产步履维艰。山西新侨与旅蒙老侨及蒙商三方几年前合作开采金矿,开始取得一定的成绩,后由于矿产政策变化影响利益分配,最后不得不停工。近年来真正在蒙古国开矿的新侨企业不过五十家,分布在蒙古国15个省市,初步形成了咨询、勘探、开采、加工、提炼和贸易网络,使矿产勘探开发占据了中国在蒙投资总额的53%,艰难地撑起了新侨经济半壁江山。

  2.中餐业蓬勃发展中遭受打击

  中餐业是华人经济的传统行业,中蒙经贸合作的加强,明显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十年前,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的餐馆里还见不到中国菜,而如今该市的中餐馆已达100多家,大多数为新侨投资开办。

  蒙古国没有唐人街,新老侨会所又比较单一,各色的中国餐馆成为华侨华人青睐的聚会、活动场所。此外,中国菜也因为色香味俱全而日渐由蒙古食客接受,中餐厅常常座无虚席。在中餐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餐厅经营面向大众,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极易受到冲击。近年来发生了一些专门针对华人中餐馆、超市及宾馆的打砸事件,致使中餐馆蒙受财产损失,更令新老侨感到合法经营却得不到权益保障而缺乏安全感。2006年,部分中餐馆被砸后,通过中国驻蒙大使馆及蒙古国中华总商会的努力,肇事者作了少量赔偿。蒙古国中餐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中餐馆经营者并未因出现不友好事件而关门大吉,目前是抱着“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心态,低调生存发展。

  3.服装业辉煌不再优势渐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蒙古国加入WTO,欧盟和美国对蒙古国服装业的政策比中国优惠得多,免配额,成本差价大,大批中国商人涌向蒙古国开设服装厂。当时服装所用的布料是从中国运来的,在蒙古国生产的服装贴上“MADE IN MONGOLIA”的标签销往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利润很可观。可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欧美国家给中国服装业配额的增加,使在蒙古国开设服装厂逐渐失去优势,再加上蒙古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100多家服装厂撤到目前仅剩20多家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服装厂都面临着因缺少订单而观望等待或根本接不到订单而被迫撤走的局面。

  蒙古国中华总商会纺织分会负责人表示,现在纺织企业都在盼望着美国给予蒙古国零关税的待遇。如果在关税方面能比中国企业有10~20%的优惠,蒙古国服装业仍有望走出低谷。

  4.建筑业投资热中凸现劳务问题

  在蒙古国家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上,新侨也起了相当大的带动作用。近几年蒙古国推动“四万户住宅”房地产项目,给新侨投资建筑建材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乌兰巴托新建的大量楼房,许多是新侨建筑企业承建的。由于中国建筑工人技术好、效率高、能吃苦、工资低,蒙古国建筑公司都愿意同中国公司合作,愿意找中国工人施工。现在,乌兰巴托到处都是脚手架和起重机,而建材基本上是从中国运来的,工人中有中国人,也有蒙古人。筑路建楼互利双赢,是新侨投资的新热点,近年新侨创办了建筑建材公司数百家,其中新侨投资的砖厂就有一百多家。内蒙古一新侨投资最大的砖厂,三年前来蒙发展,目前砖厂生意不错,聘用了160名工人。

  新侨企业在建房修路的同时,引入了大量的中国建筑工。非法劳工使建筑业的劳务市场形成了混乱的状况。据旅蒙华侨协会介绍,废弃的华侨子弟学校旧址就经常成为临时收容所。

  5.畜产品加工业微利下发展

  蒙古国畜牧业发达,乳制品相当多样,还是全球第二大的喀什米尔羊毛产地,相关的骆驼毛与多种皮毛制品都相当发达,价钱也便宜。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吸引了新侨,目前从事畜产品收购、加工和贸易的新侨企业共一百多家。由于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是牧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发展平稳,国家政策也不会限制。但由于加工畜产品原料水平较低、多为简单加工而使整个行业利润较低,新侨企业只能在微利下发展。

  内蒙古企业秋林集团是其中的龙头企业,总经理李先生1997年把李氏家族企业从内蒙拓展到了蒙古国,投资1300万美元建羊绒加工厂,收购、水洗、加工羊绒成品外销,70%出口欧洲,年销售额达1.3亿元。

  三、未来新侨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蒙古的新侨经济发展虽受到诸多阻滞,但从其前景看,未来仍能吸引新侨们继续发展。

  (一)新侨经济发展面临大环境和自身制约

  1.法制环境待完善

  蒙古国法律不健全,税法多变,劳工法苛刻,法律政策执行方面随意性较大。蒙古国今年2月调高最低工资收入为53000图(相当于363元),外籍劳工每月需缴纳的岗位费则由八万图(相当于548元)增至十万六千图(相当于726元),这些法律法规的变化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最近新出台的矿产法,出于国家保护主义的立场而收紧了外商开发矿产资源,据说新法出台后一些矿区呈现停工观望状态。新侨企业在多变而保守的政策下发展,随时担心未来的政策又会变化,无形中制约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和步伐。此外民工出国打工受骗,劳务输出无序监管无力,这些无疑也使侨商在蒙发展大打折扣。

  2.“中国制造”形象不佳

  目前,新侨企业生产的不少商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了产品销售的难度。蒙古中国商城等商贸城内进口的中国商品大都为中低档商品,也有些高档商品如服装、鞋帽等虽然大多来自中国,但被一些商贩换成了欧美商标,据说这样能卖出好价钱。中国商品不受欢迎的原因是蒙古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涌入蒙古国,给蒙古国消费者造成一种“中国制造”形象不佳的印象。目前这种现象稍有好转,但“中国制造”在当地将长时间是低档商品的代名词。

  3.新侨素质不高缺乏自律难融入

  一些新侨自身素质较差,缺乏行业自律,开设不正当行业而激起蒙古国民族主义者的一些极端行为,从而影响新侨在蒙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后,进入蒙古国的华商行为不端造成的负面影响直接激化了中蒙民间矛盾。华侨华人要在国外更好的生存发展,首要问题是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新侨亟需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身行为,谨慎自律行事,以求与当地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未来新侨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1.蒙古国特殊战略地位及对外政策给新侨经济带来新空间

  蒙古国地处中日俄三大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加上它享受包括中日俄韩等六国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果,而对外又奉行“多支点外交”政策,因此得到欧盟及美国的政策优惠。2006年3月份欧盟公布了7000多种可进入欧盟的商品,其中有600多种商品只需要产品质量达到欧盟标准,还享受免税、无配额的优惠条件。这些都给新侨经济带来发展的新空间。

  2.蒙古国迫切发展经济给新侨提供新机遇

  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蒙古国时,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表示,蒙方欢迎中方积极参与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进一步利用中国天津港作为蒙古国贸易出海口。蒙古国目前开发“四万户”房地产工程、建立牧区通讯网等都在积极鼓励外商进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展中国公民赴蒙出境游将会大有前景。蒙古国游牧民族独特原生态的旅游文化极具开发价值。新奇的草原狩猎、骑马、射箭,一望无际的草原、原始森林湖泊以及真正意义上的越野自驾车等,将使蒙古国旅游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2005年蒙古国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后,内蒙古呼和浩特、二连浩特等地商人到蒙古国开办了近十家旅游公司。

  3.新侨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中蒙关系自1989年邦交正常化以来走势良好,1998年以来双方高层互访不断,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4年博鳌论坛上谈到“中国发展与亚洲机遇”时强调:“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蒙越走越近的关系就是很好的证明。良好的中蒙关系是蒙华侨华人创业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新侨这支新兴的生力军将会有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