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巴州蒙古族人口的历史与现状

人口与一个民族所处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和政治密不可分。从自然与社会角度,努力研究一下巴州蒙古族人口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土尔扈特与和硕特两蒙古部族迁到珠勒都斯草原和博斯腾湖畔时,人口为21,718人,时过135年之后,到了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人口有减无增只有8800人。至1949年有17,121人,1991年人口发展到40,138人。巴州蒙古族人口数量大落大起引人深思。下面具体谈谈解放前巴州蒙古族锐减和人口发展不快的几个因素:

(一)清政府有意识地保存蒙古族的落后面貌,提倡喇嘛黄教,实行愚民政策。清政府规定蒙古族家中有二个儿子的要一个去做喇嘛;有三个则要两个去做喇嘛,并规定喇嘛不准结婚,违反规定的要施以割去生殖器和睾丸的酷刑,重则要处以死刑。很明显,兴黄教以弱蒙古,就是要使蒙古人民减少人口生产。

(二)清政府禁止蒙汉、蒙维、蒙回、蒙哈通婚,更有甚者,还不准蒙古族各部之间通婚。清政府规定,台吉擅与喀尔喀、卫拉特结婚来往者,革去爵位,不准承袭;王以下闲散的蒙古,违禁与喀尔喀、卫拉特结亲照定例治罪。实行这项严酷的政策,使巴州蒙古族人口素质下降。其主旨是为了达到让蒙古族人民自生自灭的目的。

(三)在土尔扈特与和硕特两蒙部落回归祖国至解放前175年间,新疆历经多次战乱,导致蒙古部落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如1826-1828年张格尔叛乱,在巴州烧杀抢掠,两蒙部死亡近2000人。1866年,浩罕菲首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1872年占领两蒙部驻地,部落人民逃到伊犁,阿古柏滥杀两部落无辜5000余人。1931年,马仲英窜入巴州,对两蒙部落屠杀掠夺,1000多蒙民被无辜杀害。1937年新疆土皇帝盛世才在乌鲁木齐无理逮捕土尔扈特汗王满楚克扎布,和硕特班地郡王率领两部落子弟258名去营救,至乌拉泊全部壮烈战死。

(四)1862年新疆反动教主热西丁纂夺库车农民起义的领导权以后,煽动民族和宗教仇杀。热西丁咕出了“伊斯兰的宝剑已经确到了异教徒的头上”反动口号。巴州蒙古族人民首当其冲受害甚深,虽然焉耆、和硕、和靖许多维吾尔族、回族人民保护藏匿一部分蒙古人民,但是大部分蒙古族人民躲避深山,冻饿而亡。来不及逃走者全部未能幸免遇难,人口被害达6000人,其余散失大半。

(五)土尔扈特与和硕特住在高寒山区,缺医少药,疫病、瘟病流行无法抵御。如1775年两蒙部都感染了天花,死亡达3390余人。就连渥巴锡本人,其的母亲、女儿、幼子都沉疴而亡。又如巴音布鲁克乡一位叫布音德的妇女在解放前生了11个孩子全部夭折。

总之,巴州蒙古族人口在解放前锐减和增加不快,既有历史地理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政治的因素。



解放后,巴州蒙古族人民各方面都有了较大地变化。人虽然住在高寒山区,仍然是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宗教信仰自由、医疗条件改善、生活日益提高,不仅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人口素质普遍提高,其具体表现为:

(一)巴州蒙古族人民通过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走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了巴州蒙古族人民共同的实践。巴州蒙古族人民自古重视民族团结,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维护民族团结已成为巴州蒙古族人民自觉的行动。党和人民政府对巴州蒙古族人民十分关怀,每次遇到雪灾年景,巴州党政领导人都要亲临慰问,领导并参加抗灾保畜的斗争。四十多年来,国家累计向巴音布鲁克特区和博斯腾湖畔牧区投资近亿元。

(二)宗教观念起了变化。1944年,巴州蒙古族人民和新疆三区革命人民一起参加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斗争。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新疆的统治。接着,巴州进行了民主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8年又进行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喇嘛黄教压迫剥削牧民的特权。中国共产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蒙古族人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住教的自由,不允许强迫别人为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引起了蒙古族人民宗教观念的变化。牧民很少愿意当喇嘛的,现在就连许多喇嘛的接班人都成了问题。这是巴州蒙古族人口生产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牧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解放前牧民一般吃不到大米、面粉和蔬菜、水果。解放后,大米、面粉定量供应;蔬菜、水果、糖、烟、酒、糕点、罐头等在牧民点内随时随地都可买到。食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前,只有富牧才能穿上粗布衣,一般牧民只有皮衣皮裤皮窝靴子。解放后,五十年代穿上了咔叽布;六十年代穿条绒;七十年代穿中长的确良;八十年代穿毛布呢子。绝大部分牧民家庭有了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电视机。解放前进蒙古包是席地而卧,只有几有几张毡子和做饭的炊具。现在,夏牧场的蒙古族用的是钢丝床,少部分牧民已用上了席梦思床。冬有冬窝子砖房和木屋,内有大衣柜、五斗厨等家俱。

(四)医疗事业从无到有,缺医少药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1944年三区革命时巴音布鲁克区就建立了医院。解放后,巴州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改善牧区的医疗条件。1958年做到了公社有医生;1972年做到公社建立卫生院,大队有医生;1984年做到了乡有卫生院,村有诊所,牧业村有医生。解放前,巴州蒙古族妇女每人平均生7个孩子,存活只有50%;解放后每个妇女平均生6.26个孩子,1950~~1980年存活为69%;1980~~1985年存活为81%;1986~~1991年存活为87%。本文前面提到了巴音布鲁克那个叫布音德的妇女,解放后所生的三个孩子全都幸福地生活着。

(五)文化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解放前,巴州蒙古族文化水平较低,只有8所蒙古小学,在校生均为20-45人,而且时办时停,到1949年只剩下两所。没有一所蒙古中学。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兴办各类蒙古族学校。现在巴州有蒙古族小学25所计290个班,共有在校学生4748人;四十年累计培养小学毕业生21,883人,现有蒙古族初级中学9所计66个班,共有在校生2,120人;35年累计培养初中毕业生8,296人;现有蒙古族高级中学一所(只设高中班)计22个班,现有在校学生946人,30年累计培养高中毕业生(包括原各戴帽高中培养的毕业生)2,849人;现有蒙古族中专班7个,在校生262人;解放以来累计培养的中专生1,382人。现有蒙古族电大班2个,有在校生78人;解放以来,新疆和内地为巴州培养的大专生683人;巴州现在蒙古族优秀拔尖人才1人;高级职称7人;现在职的各级各类干部3018人。

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各族人民团结合作,共同繁荣,使巴州蒙古族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回顾巴州蒙古族人口的历史,综观巴州人口的现状,为我们揭示了巴州蒙古族人口发展的方向:

(一)提高人口素质。巴州蒙古族人口发展过快,这种增长速度与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有关。多子对提高蒙古族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是不利的,目前巴州蒙古族与汉族家庭相比,在子女上学、家庭收入诸方面明显地拉开了距离,在蒙古族中实行计划生育势在必行。一个叫道尔加拉的同志说得好,孩子多,负担重,顾不过来,误了孩子的前程。实行计划生育,对提高巴州蒙古族人口素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在牧民中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蒙古族人民自古商品经济观念较差,认为做生意是丢人的事,屡受奸商盘剥。要在牧区中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教给牧民学做生意,会做生意。加强振兴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的民族进步和民族繁荣。

(三)继续大力发展巴州蒙古族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不行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教育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巴州蒙古族人口素质的提高,文化教育要先行,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改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为科学的牧业生产方式。培养各种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人才。必须下力气狠抓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取让每一个牧民子弟都受到义务教育。加强蒙古族基础教育,提高普通教育的质量,有计划地普及牧业科技知识,加强牧民的培训和提高。

(四)提高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活力。巴州蒙古族和中华民族的其它民族一样,勇敢、勤劳、智慧,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珍惜友谊,憎恨强暴。应当发扬这些光荣传统。
(本文选自《卫拉特研究》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