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关于蒙古国的商业想法

我们多次讨论过蒙古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大体的框架呢,都是差不多的,首先就是完成工业化,其次就是保护民族经济,最后自然是培养一批民族企业甚至走向全球!

但是,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很难做成功。不过我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国家想要积累财富说得简单点无非就是“开源节流”既然在“开源”这方面不能很快有所起色,那么我就在想如何在“节流”这一块做文章。于是,我仔细分析了这几年蒙古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具体见下表)。且不说“汽油”“药品”“汽车”这些科技产品蒙古国一时不能生产。但就连大豆,大米,小麦,面粉,植物油,砂糖 这些农产品而言,6个月的进口额就达到了4910.65万美元!这还不算“新鲜蔬菜”的进口额度!(3个月就达到9000万美元),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这可是国民的财富啊。如果这些产品都能由蒙古国自己生产,那这些钱留在国内的话就将产生更大的作用!

那么假设,如果现在蒙古国农业发展较落后的情况下可否从内蒙古地区“引进”蒙古族的“种粮能手”“大棚能手”呢?(同时给这些人颁发Henanhujaa 所说的“绿卡”)在自己赚钱的同时,降低蒙古国的蔬菜价格以及通货膨胀!但是,这总归是一种设想,如果付诸实践的话,还面临很多问题,这就不得不引进第三方————农业科技公司。至此由农业科技公司代表农民和政府谈判,引进农民种植农作物,同时农业科技公司负责统一管理销售,农民获得政府便宜的土地供应与其他支持,作为交换条件,农民与政府签订“价格协议”保证市场上“低价农产品的供应”,最终解决农产品的“自给问题”和“季节性蔬菜的问题(指运用大棚技术)”。所以关于这个方案我觉得重点在于这个农业科技公司,他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关键一环”,可以说没有这个“第三方”就没有这个方案的成功,这个“第三方”必须具有超强的游说能力与执行能力。

蒙古国中部地区有些规模不大的农业产区 从内蒙引进蒙族农民 给他提供生产,生活区域,最大问题是尊重当地生活风俗。外蒙人认为中国农民习惯低头盯着土地 想着怎样开垦种植 对自己种植地以外的从不思考。这是蒙古最担心恐惧的。很多蒙古人已经从俄罗斯远东边疆区农业看到这种结果。所以宁可少吃些土豆也不愿让外人来开垦。关键问题是双方缺乏理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