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成吉思汗陵守陵人

38岁的吉仁巴雅尔则要在成吉思汗陵忙碌着准备祭奠蒙古族伟大的祖先——成吉思汗。2011年2月2日下午,他和另外37名达尔扈特人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的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这里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伊金霍洛,蒙语意为“圣主的陵园”,达尔扈特人就是这个陵园的守陵人。在祭祀的地方,几张案板上3天前就摆放好了的祭祀用的糖果、馓子和羊背子。最早的糖果规定是五种甜食,即红枣、红糖、白糖、冰糖和葡萄干,如今也能用奶糖和水果糖。撒子是用150斤面做成的,叠了数十层,近1米高。吉仁巴雅尔在零时祭祀开始前还得做最后的检查和准备。

成吉思汗病逝后,从宫廷守卫者中挑出500户从事守陵和祭祀,即达尔扈特人。如今达尔扈特人已有2000多户,一部分居住在成吉思汗陵的周边,一部分居住在鄂尔多斯的其他旗县,甚至更远的城镇。但只有吉仁巴雅尔和另外37名达尔扈特人才有资格主持祭祀仪式,他们被称为亚门特。

已经退休的亚门特查格德尔说,亚门特只有达尔扈特人才能当,这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职业,世代相传。查格德尔退休后住在成吉思汗陵周边的一个小区里。数十座五六层的楼房以白色为底色,代表乳汁,上绘蓝色图案,代表蓝天,这都和成吉思汗陵三座宫殿的图案一致。

吉仁巴雅尔从父亲那里接过守陵人的职责迄今已有7年。他如今享受着国家公务员的待遇。据说达尔扈特人自元代起就免于赋税和兵役。 亚门特并不好当,他们必须掌握很多种技巧。在除夕夜零点的时候,吉仁巴雅尔和其他的亚门特开始主持祭祀仪式,他们穿着素灰色的蒙古长袍,系着一条黄色的腰带,戴着一顶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帽子,首先向八白室(八个白色的毡包)献上哈达,随后点起酥油灯,再敬献羊背子,每一个步骤都得念诵特殊的颂词。查格德尔说,颂词表达的是达尔扈特人对来年平安和丰收的祈祷。

这仅仅是祭祀大典的开始。亚门特接着要开始歌颂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念词的声音苍茫而神圣。随后还要敬上最好的美酒,并唱上12首歌曲。无论是颂词还是歌曲,都由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虽然其中有些字句的意思让人难以捉摸,但吉仁巴雅尔必须一字不差地将它们唱诵出来。

在亚门特祭祀的时候,已经来了一些来祭祀的人,他们先是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等到亚门特的祭祀结束后,他们才开始一批一批分别祭祀成吉思汗。每一批基本就是一个家族,成员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每一个家族的祭祀仪式分别由一名亚门特主持。

大多数的家族会敬献上哈达、砖茶、酒和酥油,条件好一些的也会敬献上羊背子甚至金钱,极少数条件差一些的只磕上几个头。查格德尔说,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对圣主的敬意。在每一个家族祭祀之前,亚门特还会再念一遍颂词。2月3日大年初一这一天,仅有篮球场大小的大厅里会同时有六个家族一起祭祀,于是这一整天里,颂词神圣的声音都会在大殿里久久地回响。

在凌晨2点之前,来的最多的还是周边的达尔扈特人,他们得在清晨5点前结束祭祀回到家中。因为在5点——他们认为最吉祥的时辰——他们要在家中点上天灯,开始祭祀各自的祖先。吉仁巴雅尔不能在这个时辰回去,因为今天他还得为更多的来祭祀成吉思汗的同胞主持仪式。实际上,每年的初一他都得到下午6点左右才能休息。他说:“我记不得我一天要念多少遍颂词,只知道太阳下山的时候,嗓子已经几乎发不出声音。”

在成吉思汗陵里,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有亚门特守护,平时保持10个人左右,而正月初一这一天,30名亚门特则会坚守在岗位,另外几名负责轮岗。祭祀人群的高峰在早上八九点时到来。来自各地的人们迈过上百级台阶,来到大殿外的广场上,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广场被人们挤得满满当当。广场的北部就是三座宫殿,在广场靠南的地方,两侧各立着一根十多米高的“苏勒德”——蒙古军队的战旗,中间摆放着一个高约1米,直径约2米的铜香炉。大多数人会先在这里点上三炷香。

吉仁巴雅尔告诉我们,近几年祭祀的人群在不断增加,有些人从数百公里外的旗县赶来,有些汉族同胞也会前来祭拜。晚上近6点,吉仁巴雅尔送走最后几名祭祀者,才回到家中。第二天,他还得回到陵园上,继续守陵人的职责。初三还有一次大祭典要准备。

达尔扈特人守卫成吉思汗陵已经近八百年。吉仁巴雅尔说:“这是没有期限的永恒的任务,在我死后,我的子孙也会世世代代守卫下去。”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