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旅居德国的蒙古人席海明表示:蒙古民族语言文化正在消亡

每年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是为了促进评议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多语种化。中国目前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亿,尽管中国宪法中承认语言的多样性,但政府的实际操作则主要以普通话为主。少数民族中学习并使用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吵国的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正逐渐消亡。

中国有超过130种方言和民族语言。根据2000所颁布的《国家语言通用法》,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及媒体应推广、推行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该法也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民族语言和规范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不过旅居德国的蒙古人席海明表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会遇到很多困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民族语言会遇到种种不便,年轻一代学习民族语言也困难重重。席海明以内蒙古为例解释说:“原来每个生产大队都有蒙语小学,现在蒙语小学都搬到镇里去了。这样一来,学生上学必须住校,一些家庭负担不起,不但让孩子失去了学蒙语的机会,而且也完全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娇生惯养,怕住校吃不了苦。”

此外,例如就业等许多来自社会的其他问题和压力也迫使年轻人必须首先掌握流利的普通话,而不是民族语言或方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的代表指出:“对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来说,普通话尤为重要。这并不是说在小村镇,而是在省城或者其他地方找工作。我觉得,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他们看来,普通话要比自己的民族语言更重要。”

虽然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交流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越来越小的使用范围却让民族语言的前景堪忧。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50%的民族语言都受到了威胁,很多评议只有老年人在相互交流时才会使用,更有大约20种语言由于使用者太少已经濒临消亡。

席海明认为,要想保护民族语言,必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他强调:“在内蒙古地区,学术职称的评定应可以使用蒙语,或者让领导干部必须掌握蒙语。必须要有社会需要和实用的一面,蒙语才能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陆军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学者黄认为,中国政府虽然为保护少数民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语言消失的趋势。他说:“国家要发展、要统一、要稳定、要现代化,这个大目标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保护不可能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只能相对延缓语言消失的时间和速度,但总体趋势和方向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问题。”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