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中国各省蒙古人口、蒙古自治乡、县、州、盟、市统计(2000年)

白托娅整理
除内蒙古、青海、新疆以外,中国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江西等省、市也散居着众多蒙古人。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蒙古族人口为5813 947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3995 000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即3州8县蒙古族共计503 348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蒙古族合计4 498 348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77.37%。在全国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还有散居蒙古族1 315 599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22.63%,其中有57个蒙古族乡,还有一批蒙古族比较集中的蒙古族村落。对人数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的散居蒙古族,在当代蒙古族历史和蒙古学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必须有相应的记述,不应遗漏,否则就是内容不完整的蒙古族历史。这就是着意调研散居蒙古族的缘由。

陕西省有蒙古族户籍的蒙古人6 060人(不包括没有列入蒙古族户籍的拜姓等蒙古族后裔),其中城镇蒙古族4 814人,乡村1 246人;西安蒙古族3 086人,占全省蒙古人的50.92%。在西安古城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广仁寺,蒙古人仁钦扎木苏上师为该寺住持。他年轻而有文化、见识广、热心宗教事业,倡导社会和谐,将寺院整饬一新,成为西安颇具影响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独特的景观,每年4月16日,西安蒙古族数百人聚会广仁寺,祭典成吉思汗,还有各界汉族人士前往参与,影响甚广。陕西省大荔县有拜姓、帖姓、答姓蒙古族后裔,拜家村及其周围数村拜姓蒙古族后裔有数千人。他们自豪地诉说着拜氏家族的变迁。解放后,有不少蒙古族干部在陕西任职,在省民族统战部门工作多年的铁木尔哈达老人,著名蒙古族大学校长王天木,兴致勃勃地讲述了所知蒙古人的事情。

山西省蒙古族有9 446人,分布在全省各市、县,其中城镇蒙古族4 955人,乡村4 491人,占全省蒙古人47.54%;大同市蒙古人最多,达2 072人,其次是太原、运城市。五台山罗睺寺是蒙古族洛桑多吉住持,常住五台山蒙古族有数百人,拜佛、旅游的蒙古人甚多。在阳泉市盂县有一东白水蒙古村,人称太行山里的蒙古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蒙古族村委会主任孙银宏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均有较好名次在榜。

河北省蒙古人众多,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蒙古族人数第四位,达169887人,其中城镇蒙古族43412人,乡村有126 475人,占全省蒙古人74.75%。该省蒙古人主要集中在承德市,计126961人,其中有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其他市、县均有人数不等的蒙古人,还有9个蒙古族乡。原省民族宗教厅鞠厅长正在组织编写《河北蒙古族历史》等少数民族史。河北蒙古族史主要编撰人伊利民是承德蒙古人,他应邀参加编写《蒙古学百科全书·近现代史卷》相关词条和《当代中国蒙古族历史》的河北蒙古族部分。

山东省蒙古族有23 743人,遍布全省各市、县,其中城镇蒙古族12 414人,乡村有11329人,占全省蒙古人47.72%。探访了淄博市临淄区刘家营蒙古村,满口标准山东腔的蒙古族同胞自豪地叙述他们的历史,一樽石碑见证了他们是在元朝迁居山东的蒙古人。该村荣获区、市、省、国家民委四级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奖状,见证了刘家营蒙古村的美好景象。山东鄄城县苏氏蒙古族实在让人敬佩,他们编撰了《山东苏氏蒙古族族源研究》,更新奇的是开办了苏氏蒙古人网站。青岛是山东蒙古人最多的地方,分布在党政、文化、教育、企业各界,受访者自豪地说,青岛蒙古人文化水准高……。青岛经济学院教授何肇太是民国时期从北京移居青岛的八旗蒙古人,是文化人世家;青岛电视台编审其木德先生介绍了青岛文化界的蒙古人,交谈中得知他是内蒙古革命老前辈德力格尔(宁春发)烈士的长子,他还提供了其父的珍贵遗照。

安徽省蒙古族有14 354人,遍布全省各市、县,其中城镇蒙古族5 197人,乡村有9 157人,占全省蒙古人63.79%。但是,省民委和合肥市民委对蒙古族的情况了解不多,欲拜访请教安徽大学民族史专家赵华浮教授,恰遇他外出开会而未能晤面,只闻皖东有蒙古族较集中的村落,但未及探访,很遗憾!

江苏省蒙古族有14 167人,遍布全省各市、县,其中城镇蒙古族8 116人,乡村有6 051人,占全省蒙古人42.71%。省民委知情不多,只提供了一份蒙古族干部和科技人才77人名单和资料。我们特地拜访了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著名元史学家陈得芝教授,他说元代有层次很高的蒙古人在江苏为官做事,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他们的后裔肯定不少,值得研究,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室的特木尔博士十分热情地答应调研江苏蒙古人的历史与现状,撰写《蒙古学百科全书》江苏蒙古人词条,参与编写当代蒙古族历史。

上海市蒙古族有6 468人,主要分布在市区,城镇有6 155人,占全市蒙古人94.89%,乡村只有313人。上海蒙古人有世居者,也有当代移居的。上海市民委李伟民处长说,上海蒙古人虽人数不多,但文化层次、素质高……。当我谈到蒙古族京剧艺术家言慧珠时,他频频点头赞许。他要我们提供撰写词条的要求和蒙古族历史的提纲,由内蒙古民委以公函发给他们,以便他们统筹安排,组织调研。有如此痛快的合作者,使我们欣慰。当晚有3位在上海工作的蒙古族知识分子招待我们。他们都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学生,共进晚餐间尽兴畅谈,他们谈了所知上海蒙古人的情况。

浙江省是蒙古族人口较少的省份,只有3 604人,也是分布在各市、县,其中城镇蒙古族2 151人,乡村1 453人,占全省蒙古族43.32%。《浙江省少数民族志》对杭州蒙古族有粗略记载。我们专门探访了清代满洲、蒙古八旗军蒙古人集中居住过的百井坊巷,但是只找到一家蒙古人杨淑安,他拿出珍藏的家谱图给我们看,以蒙文、满文标识姓名。经齐木德道尔吉教授辨析,家谱先以蒙文署名,后用满文书写,先是蒙古名,后出现汉名。看来,只要深入搜寻挖掘,会有收获。

湖南省蒙古族有15 869人,分布于全省各市、县,其中城镇蒙古族6 244人,乡村有9 625人,占全省蒙古人的60.65%,长沙和常德周围市、县较多。沙姓蒙古人主要在桃源、槡植等县。我们到张家界市槡植县河口乡走访了座落在半山坡上的沙家台,居住着50多户沙氏蒙古人,他们格外热情地招待我们,极其兴奋地诉说他们的历史与现状,讲述了沙氏文人沙文清的故事。郝教授还专程赴澧县探访部氏蒙古族,部承友、部承坤两兄弟提供了澧县和湖北鹤峰县部氏蒙古人的线索;赴桃源县拜访了《沙氏族谱》主编沙席珍蒙古族老人,他勾勒了沙姓蒙古人的基本情况;赴常德郊区汤家坪村探访了铁氏蒙古人铁光洲,他介绍了这里铁姓蒙古族的情况,还提供了湖北省恩施铁姓蒙古族的信息。

广东省蒙古族有20 669人,分布于全省各市、县,其中城镇蒙古族14 503人,乡村有6 166人,占全省蒙古人29.83%。广东乡村蒙古人虽少,可能主要是世居者,当代草原蒙古人来此务农的可能性不大。而深圳市有蒙古族4 555人,东莞有2 173人,这两个新兴城市的蒙古人占全省蒙古人32.55%,这可否视为主要是改革开放后移居而来的呢?广东省民委民族宗教研究院马建钊院长坦诚地说他们对广东蒙古族历史了解极少,不过广东蒙古人素质高,顾大局……。他怀疑广东有世居蒙古人的可能性。据《沙氏族谱》记载,沙不丁是沙氏蒙古人一世祖,元代曾在广东任官,逝后葬于今广东阳江市新洲镇石岗村沙帽山,其后裔祭扫祖墓未曾间断。广州市天河区五仙桥云家山的云氏家族自称是蒙古人,其二世祖是云从龙,海内外云氏后裔还到内蒙古草原寻祖;佛山市顺德陈村镇罗亨村是闻名遐迩的花卉村,全村居民皆为云氏,自称是蒙古人,云从龙是其二世祖。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蒙古族8651人,分布于全区各市、县,城镇有蒙古族4032人,乡村有4619人,占全省蒙古人53.39%。区民委也不了解广西蒙古族的来历及现状,在民族研究所也没有查到能说明问题的资料。南宁市民委副主任丛革新,是解放军南下部队蒙古族转业军人的后代,因其出差未能面访。南宁荣和新城荣和实验学校校长沙仁高娃也是解放军蒙古人的子女,她热情介绍了所了解的情况,民族感情极浓。

海南省蒙古族有1888人,主要在省辖行政单位,有1228人,其次在三亚有501人。城镇蒙古族1180人,乡村有708人,占全省蒙古人37.5%。这里有世居者,更有当代迁移者。海口市民委提供了10位蒙古族干部和科技人员名单,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设省后调去的。该省文昌市有户籍记载的蒙古族只有132人,但是有资料显示,文昌有人数众多的云氏家族,自称蒙古族,是云从龙的后裔,创建了海南云氏会馆,进行有声有色的祭祖活动,并与广东、泰国云氏家族连为一体,研究云氏家族历史。如此没有恢复蒙古族户籍的蒙古族后裔其他地方也有不少,这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值得正视的问题。

江西省蒙古族有9010人,散居于全省各市、县,城镇蒙古族3832人,乡村5179人,占全省蒙古人57.48%。省民委虽然对江西蒙古族历史与现状了解甚少,但热情支持我们的探访,当即召开蒙古族人士和民族工作者座谈会,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线索与信息。蒙古族人士江西财经大学团委书记王金海、江西省东方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咏梅、南昌县交警大队长王刚(解放军南下部队蒙古族干部之子)和省民委社会处长马徵国、科长施莉文、南昌市民委主任郭卫祺等参加座谈。

第一,在探访中获得了一些蒙古族移居内地的历史线索和信息,有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迁居的蒙古人,有行政建置变更而划入邻省的蒙古人,也有解放军南下部队中转业留居的蒙古人,还有调动工作、大学生分配而去的蒙古人,也有改革开放后前往的蒙古人,特别是前往沿海省市从业发展的蒙古人。可以说,这是蒙古族散居内地的历史脉络。

第二,上述13个省、市、自治区蒙古族共有294806人,其中在城镇的113173人,占38.39%;在乡村的181 633人,占61.61%。由此可以判断,城镇蒙古人中既有历史上移居者,也有解放后迁往者,而乡村蒙古人主要是解放前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入居者居多。所以,这些散居蒙古人应当也是所在省、市、自治区的世居少数民族,要重视他们的历史与存在。

第三,中国散居蒙古族是蒙古族中人数众多的散居蒙古人群体,以往的蒙古史研究着力甚少,已经出版的蒙古族通史中也记述不多,不能再把散居蒙古族的历史在史书中留下空白,一定要填补进去。

第四,除了上述有户籍记载的蒙古人外,由于种种原因,或因确认民族成份政策时限错过,或因确认根据不够充分和调研不够,有相当多的自称蒙古族的人们还没有更改民族成份,他们不在上述散居蒙古族的户籍人数之内。对于他们的情况也应当进行研究,如果研究结果确系蒙古族,即使因政策原因不能在户籍中恢复蒙古族成份,也应视为蒙古族后裔,如同海外华裔。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