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蒙古发现0.7亿年婴儿原角龙 集体死于巢穴中


考古学家在蒙古境内最新挖掘发现一处7000万年前的一窝原角龙婴儿化石,共有15只婴儿恐龙,通过这项研究可揭晓原角龙早期的生活习性,以及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秘密。

近日,考古学家最新挖掘发现7000万年前一窝原角龙婴儿化石,从而有助于掌握该物种恐龙的早期习性特征。

据《古生物学》期刊最新文章显示,最新挖掘发现15只7000万年前幼年安氏原角龙化石,这些婴儿恐龙死亡时是聚集在巢穴中。此前虽然发现大量的恐龙蛋与一些恐龙物种有关,例如:食肉偷蛋龙和鸭嘴龙,但在同一个巢穴中发现多个幼年恐龙是非常罕见的。

该项研究负责人大卫-法斯托维斯基(David Fastovsky)称,首先我不认为另一支恐龙物种会以这种方式保存15只幼年恐龙在巢穴里,这是一项非常罕见的考古发现。

法斯托维斯基是美国罗德岛州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他和同事们对这个恐龙窝中的幼体恐龙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该恐龙窝直径为2.3英尺,呈圆形碗状结构,发现于蒙古德加多克塔组(Djadochta Formation),他们认为沙子快速掩埋了这些活体小恐龙,致使它们都未逃离巢穴。

研究人员推断15只恐龙均具有幼体特征,它们长有较短的鼻子、对称的大眼睛,缺少成年恐龙的特征,例如:突出的恐龙角和成年原角龙的边饰结构。至少有10具恐龙化石保存接近完整。

该恐龙窝及小恐龙化石至少表明在原角龙早期发育阶段,幼体仍在巢穴中生长。进而暗示这些小恐龙需要成年恐龙的抚育保护。同时,较多数量的幼体恐龙意味着这种恐龙在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不仅来自掠食者的威胁,还有潜在环境的压力。法斯托维斯基说:“长有较大的爪子可确保它们在当时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即使它们普遍受到成年恐龙的保护。7000万年前的蒙古,当时生活着多种兽脚类恐龙,其中许多物种都有掠食幼体恐龙的习性。最为显著的是,在同一地质层还发现迅猛龙,这是一种释放腐蚀气息的小型恐龙,它们时常偷食小恐龙。”

此前在该考古挖掘遗址发还发现著名的“斗龙”考古案例,一只原角龙和一只迅猛龙的尸体保存在一起,暗示着它们生前遭受了一场同归于尽的致命打斗。法斯托维斯基指出,像原角龙和山羊体形大小的成年食草类恐龙会用大量的时间抵御饥饿的掠食者。

在一项独立性研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的拉尔斯-施密茨(Lars Schmitz)和同事研究了原角龙和其他恐龙化石周围的骨骼,研究结果显示原角龙和其他食草性恐龙具有日夜活跃习性。迅猛龙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掠食者,因此在白垩纪末期迅猛龙经常会在夜晚袭击原角龙巢穴中的未成年恐龙。

施密茨指出,尽管未成年恐龙和它们的父母拥有较灵感的感官系统,能够探测到掠食者的接近,夜晚遭受掠食者的攻击概率仍高于白天。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