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蒙古人的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原始人认为自然物和自然力有灵魂、精神和无穷的力量。因此他们崇拜和信仰自然物。所谓的最有威力和能保佑平安幸福的自然物质和力量。自然崇拜物由于各民族的生存居住的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蒙古族的自然崇拜物里主要包括天、地、敖包、火等。

1、天之崇拜
天,蒙古语叫“腾格里”。蒙古人崇拜和信仰“上天”和“长生天”。自古以来天与蒙古族渊源甚深。《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奉天命而生。其后,成吉思汗一生事业无不靠天力,无一事不归于天。《蒙鞑备录》中也记载了鞑靼人特别敬仰天和地,每事之前必提到上天之事。《鲁布鲁乞东游记》中也有一段简短的祭天仪礼叙述。这些都充分说明蒙古族自古以来有拜天,祭天之俗。帝王到百姓无不崇拜天,祭祀天。他们是如此地相信天之助力,天之缘的超自然的力量。天是抽象的概念。最初人们以方位来代替天,把东方当作天的象征。后来就把山,河,敖包或建一个祭坛作为天的象征来祭祀。祭拜的山、河成为圣山,圣河。山上的树不能伐,石不能拿,草不能牧,果不能摘,水不能饮,鱼不能钓。因而建一个祭坛祭天最为普遍。蒙古族的祭天分为官方祭祀,民间的公祭和户祭三种。一,官方祭祀。官方的祭祀时间不确定。有的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有的三月庚戌,有的四月初八或八月八日祭天。祭品民间也各有所不同。元代朝廷祭天仪式最为隆重,用一匹纯色马,羊,鹿,野猪各九或各二九十八只来祭天。祭祀时还烧香,燃柏叶并祭礼神玉。二,民间的公祭。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七月初七或初八,九月初九等日子开始祭天,历时三天三夜。过去的民间公祭活动由博来主持。祭天时博的一支系幻顿来主祭。祭天又分为“白祭”和“红祭”。“白祭”是指用奶制品祭祀天,“红祭”是指宰杀牛羊祭祀。一般祭天的作法是在院中摆放一辆勒勒车,车辕子朝西南方向,车上放凳子,或在院中按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方位插上九色旗或东、西、南、北、中方位插上五色旗,中间铺一个毡子,毡子上摆一个供桌,供桌中间放一个插一面蓝旗的装满粮食的升。供桌前点燃一堆篝火。用全羊作供品,把羊心掏出来直接上供祭天。主祭的幻顿穿上神服、神帽,手持单鼓,幻顿手持旗帜领头向天叩九九八十一头来表示对天的敬意。接着主祭幻顿开始呼请叫天。据《科尔沁博艺术初探》中记载的呼叫天的主要唱词是媚天、娱天内容的。如:
盛在盅里的是橘子美酒,
主宰万物的长生天啊咴,
请交杯换盏,
享用这酒中精华。
盛在壶中的是葡萄美酒,
主宰万物的慈祥父天啊咴,
请开怀畅饮,
享用这酒中佳酿。
接下来,全羊上供之后主祭幻顿领唱,将羊身上的每一块肉逐唱颂一遍,请天享用。然后大家分享供品。吃完供品祭天仪式结束。三,户祭。经过漫长的岁月官方的公祭形式逐步演变为户祭形式。每年大年初一当天空刚刚放亮时,家人都要出来祭天。牧区则在蒙古包门前的勒勒车上,农区则在院落的东南角放一张供桌。车上桌上摆放全羊、奶制品及酒等供品。然后拢一堆篝火。全家老少跪在地上向天磕三头,然后用奶子、圣酒、美食祭天。家长和长者斟满酒,洒向四面八方的天空,口中默默祈祷长生天保佑大家,降福。接着主祭人致祭词。祭词都从祖先传来的,但各户不尽相同。
据《蒙古风情》一书记载的孛儿只斤氏家族祭天词中的片段如下:
天,为蒙古人传下了人种,
使蒙古人得以繁衍兴旺,
远祖孛儿贴赤那的子孙,
撒遍了沙漠的海洋。

天,为蒙古人培育了五畜,
使蒙古人生存有了保障,
草原上布满了牛马驼羊,
感谢天恩浩荡。

天,为蒙古人赋予了力量,
使蒙古人在世界中呈强,
征服了妖魔和邪恶,
享受了和平吉祥。
致词完毕,全家向上天三叩首祈祷,并把供桌上的供品投入火中。有的蒙古地区则在除夕之夜祭天,但大多数地区的人们在农历初一祭天。蒙古人崇拜九十九个上天并相信上天能保佑平安,赐予吉祥。因此他们每遇到重大事件都要祭天,而且遇到困难时也随时叩拜天,以求天的恩赐。所有的天神是神化自然力,超自然力的反映。

2、大地之崇拜
崇拜大地也是神化自然力、崇拜自然力的信仰之一。蒙古人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也是保护子女、五畜、五谷的女神。所以把大地称为额和德勒黑,意为大地母亲。蒙古人把大地作为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来崇拜,这与他们依赖自然草原生活有密切联系。他们把上天和大地连结在一起,称上天为慈爱的父亲、称大地为慈祥的母亲。把天和地信奉地数化为“上九十九天,下七十七地”。蒙古人崇拜大地与崇拜长生天一样是从古传承来的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马可波罗游纪》中记载了古代蒙古人的祭地之习俗。如:名称纳赤该,谓是地神,而保佑其子女、牲畜、田麦者,大受礼敬。各置一神于家,用毡同布制作神像,并制神妻神子之像,位神妻于神左,神子之像全与神同。食时取肥肉涂神及神妻神子之口,已而取肉羹散之家门外,谓神及神之家属由是得食。蒙古人用羊肉、奶食、圣酒祭地并跪拜大地,以祈求大地的保佑和恩赐。平时饮酒时蒙古人也把酒的德吉献给大地。

3、日月崇拜
日月为宇宙之光,蒙古人崇拜日月的核心是光。光和蒙古人有着不可分的缘分。蒙古人认为自己是光的后代。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只斤氏族的祖先孛端察儿就是日月之光孕育而生。其阿阑豁阿丈夫死后,每夜日月之光从窗而射,光浸其腹,怀此子而生。所以把日月之光当作祖先来看待。日月给人们温暖和光明,因此蒙古人特别崇拜它并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崇拜和敬畏之心愿。从古至今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拜日月习俗。每日清晨日出和正午日照时祭日。还有求育男婴时举行拜日活动。或遇到灾害、病疫蔓延时也虔诚祭日,以求解脱。每月初和月中十五、十六日进行拜月活动。还有得眼病、祈求生女儿时也祭月。每年正月初二为公祭日。祭日月多用马奶酒、白酒、鲜奶进行洒祭礼。祭祀日月时朝向日月叩拜、致祭词、献洒祭礼。由对日月的崇敬和视日月为神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禁忌习俗。禁忌对着太阳和月亮大小便、仍垃圾、吐唾、谩骂和泼水。日蚀和月蚀时人们大为恐惧,说日月被天狗吃掉或被妖精吞没,因此便敲打铜盆将天狗和妖精吓跑。蒙古人严守这些忌条,以免带来灾难和不幸。

4、星宿崇拜
蒙古人不仅崇拜日、月,也崇拜星宿。蒙古人对星宿的崇拜与他们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因为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人不可避免地经常夜牧,并在多年观察夜空气象中产生了对星宿的崇拜和信仰。蒙古人主要崇拜的星宿是北斗星,蒙古语称道兰额布根(七老翁);北极星,蒙古语称为阿勒坦嘎达斯(金钉子);三犬星,蒙古语称为古日本瑙亥(三只犬)或古日本敖敦(三颗星)。很早以前蒙古人当中流传着北斗星的祭祀并传下来了七翁祭祀经书。蒙古学者策•达木丁苏荣论证为民间文学性质的萨满作文的七翁经书后来变成为佛经性质,并列入甘珠尔,所以七翁经不是译文而是真正的蒙古作文。因此,七翁的祭祀、经书起源与蒙古族民间当中北斗星一年春夏秋冬总是有规律地运转,视为神奇。所以崇拜和祭祀北斗星。北斗星的祭祀在蒙古人的星宿祭祀里占重要地位,每月有固定的祭日,一年祭祀十二次。如:农历正月初七、二月四日、三月二日、四月二十七日、五月五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十七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八日等。祭祀是先备好干柴,然后蒙古包或庭院东北角仿造北斗星堆起七个小土堆。夜幕降临,北斗星全部出齐并人们能看到时开始祭祀。首先土堆上边挖个小坑放备好的干柴,然后点燃。再用点燃的香和柏松净化代表七翁的星。接着火中投入羊肉、果点、茶叶、红糖、奶皮子、白酒、奶酒等供品。参祭人铺上洁白的毡子,朝东北方向跪成一列,叩拜七次或九次。还献上七次或九次的洒祭礼。北斗星(七老翁)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个星叫孙地、第二个星叫布日娃巴达剌、第三个星叫阿斯利思、第四个星叫奥如吉尼、第五个星叫额讷日德、第六个星叫日依瓦地、第七个星叫毛勒巴日。
北极星,牧民把它视为方位星。夜幕中遇暴风雪迷路时,随时跪拜北极星求指路。
三犬星,牧民把它看成为测时星,东升西落的三犬星在没有钟表的古代起到了夜间测定时间的作用。牧民夜牧或外出时随时叩拜三犬星指时间。
蒙古人主要崇拜北斗星、北极星和三犬星三个星座古来有之。据《蒙古风情》一书中记载,蒙古族除了祭祀这三种星座外,还对启明星、木梨星、火星、水星、银河星、牛郎星、织女星、南斗星等进行祭祀。

5、山水崇拜
山水崇拜是古代蒙古族的自然崇拜的重要主成部分。蒙古人认为高山峻岭、大江大河都有神灵存在。蒙古人把自己居住区域内的雄伟险峻的山称为神山,晶莹碧透的江湖称为神河,冬夏长流的泉为神泉来祭祀。他们认为神山、神河、神泉能保佑五畜兴旺、风条雨顺、人丁安详。因此他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动神山神河的一草一木,对它进行祭祀和膜拜。他们焚香诵经,祈祷山水神灵保佑蒙古人交鸿运。蒙古人怀着虔诚之心祭祀不而罕合勒敦山。远在12世纪末,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被蔑儿乞惕部落追捕时,隐藏于不而罕合勒敦山才得救。据《蒙古秘史》记载:帖木真总下山来,椎胸告天说:“我的小性命被不而罕山遮救了。这山久后时常祭祀,我的子子孙孙也一般祭祀。”说起,向日将系在腰上的带子挂在脖子上,将帽子拿在手上,屈身跪了九跪,洒马奶祭奠。从此成吉思汗的子孙世世代代祭祀不而罕山直至今天。蒙古族各个部落公祭的山水有阿尔泰山、博格达山、罕肯特山、杭盖山、牟尼山、克鲁伦河、土拉河、色楞格河、额尔奇斯河等名山名川。除此之外各地区的部落有自己祭祀的神山神河。据《蒙古风情》一书记载,东乌珠穆沁旗和科右前旗有索岳勒吉山的博格达峰、扎鲁特旗有扎鲁特罕山,赤峰地区有赤峰红山、巴林旗赛汗罕山(黑山)、巴彦罕山、玛尔钦本布热山、达尔罕山,林西县与克什克腾旗交界有阿鲁亥拉罕山,克什克腾旗有黄岗梁、赛罕坝,阿鲁科尔沁旗有阿巴嘎哈喇山,呼和浩特有翁贡山,土默特旗有茫汗哈喇山和土默特黑山,乌拉特旗有姆纳山,包头一带有白云鄂博山,阿拉善旗有阿拉善山;新疆蒙古地区:有阿尔金山、腾格里山、阿拉套山、巴尔鲁克山、赛尔山;甘肃蒙古地区:有祁连山、野马山、马鬃山;青海蒙古地区:有日月山、鄂拉山、柴达木山、巴颜喀喇山;辽宁蒙古地区:有医巫闾山、努鲁尔虎山、黑山;黑龙江蒙古地区:有蒙古山、多克多尔山;云南蒙古地区:有凤山;喀尔喀蒙古地区:有博格达罕山、拉钦王达山、宝拉干山、纳勒罕山、巴图罕山、罕肯特山、敖特浑腾格里山等。河套地区的蒙古族祭祀黄河,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祭祀西拉木伦河,青海地区的蒙古族祭祀青海湖(呼和诺尔)。

山水祭经过漫长的岁月,由早期的祭祀山河本身演化为祭祀山神河神,后来把神人格化,赋予了人的形象。比如巴颜珠日河山的神是黄面、塔式头发的年青人。博格达山神是嘴里叼着长蛇的金翅鸟形象的人。准格尔山神是黄面、长须的老翁。松根山神是紫面、浓黑眉,发愁的老翁。扎鲁特罕山神是骑白马的年青人。赛罕山神是喜骑白马,达尔罕山神为喜骑黄马,巴彦罕山的山神是喜骑黑马。蒙古人还相信水的主人是蛇。奈曼旗那日特河的主人是独眼盲黑龙王,科左中旗的布日根哈嘎的主人是盲龙王。奈曼旗塔日根诺尔的主人是缠白菜的花纹蛇。库伦旗哈喇乌孙河的主人是鳝鱼。蒙古族认为蛇是下界的占领者,也是江湖河水的共同的主人。因此崇拜和祭祀蛇。苏尼特人有祭泉的习俗。他们在泉水之源堆起石头敖包,献上各种奶食品的供品,并举行酒、鲜奶的洒祭礼。然后叩拜,祈祷泉神保佑,风调雨顺,无灾无病,大吉大利。山祭分为公祭和户祭。公祭没有固定的祭日,每年农历七、八月分择日祭奠,时间为三至五天。祭山时周围各村屯农牧民,骑马或坐车云集到神山附近,安营扎寨,参加祭奠活动。公祭一般有大萨满或部落尊长、王公诺颜和札萨克主持。佛教传入蒙古之后、寺庙的喇嘛也到场诵经说法。古代时宰马祭山为多,到了现在用羊背、牛胸、奶制品、炒米、酒和果品祭祀山神。庆典上还要举行招福仪式。献供品、献马的同时,主祭人双手捧起招福木桶和系各种各样彩绸的神箭,跪在祭台前,晃动着木桶和神箭大声呼叫“降福!福来!福来!”。而且还要宣读祭文,向山水叩头祈祷。祭祀仪式完毕,主持祭山庆典的打嘎阿玛拉把供品分给大家分享。同时开始进行“那达慕”。那达慕白天的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和赛棋等传统体育游戏,晚上则唱歌、跳舞。户祭:户为单位的祭祀。一般家庭遭到灾难,遇到不幸时,祭祀山神求助。

6、崇拜火
祭祀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习俗。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纯洁的,它具有使一切东西净化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蒙古人自古以来有着用火净化万物之俗,以驱除所有的污秽之物,排除一切不良想法和清扫一切邪恶势力。古时人逝世后,逝者所用的物品、亲属以及安葬者都要通过火的净化。蒙古汗国时期的外国使臣、王公和其他人以及赠送的贡品都要经过火的净化才能会见皇帝和进入宫廷。进行火净仪式时烧起两堆篝火,在篝火附近立一支3米左右高的长矛杆,用绳索将两杆连起来,绳上挂一些布条。人、家畜、帐幕、物品等就在这两堆火中间进行净化。到了现代用火净化脏东西的习俗普遍存在。有些蒙古地区夜间来客人,家人夜归或病人回到家时,都要经过火的净化,才能进入家门。帽子掉地被人畜踩过,要用火净化。妇女作完新衣服,尤其是给喇嘛做新衣服之后,用火净化。小孩发烧也要用火净化。蒙古人的打猎、游牧生活中火是不能缺少的,所以蒙古人把火与生活、生命、传宗接代甚至繁育兴旺联系在一起。新郎新娘结婚时必须跪拜火,只有拜了火才算夫妻。这象征着赐予吉祥、幸运和生儿育女。蒙古人还把继承家产说成为继承灶炉,蒙古人的季子——“斡德恨”接替炉灶。“斡德恨”的意思为接替炉灶之火的人。
由于崇敬火,所以产生了许多关于火的禁忌。对火不能插入或接近刀刃的东西,不能用刀拿锅里的肉,不能用刀斧在火旁砍物,不能用棍和鞭子抽打火。不能往火里扔不洁和异味,不能往火里大小便,不能往火里倒水,不准从火上跳过等。古代蒙古族用火镰打出来火。

火祭仪式分为日火日、月火日和年火日。日火日为每天必须将第一次用的奶块、茶、好的食物献给火。因为蒙古人认为火能够带来幸福和成功。蒙古人出门找牲畜或路过险要地段时也烧香祭火。月火日为农历每月初一、初二作小祭。年火日为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这是蒙古民族共同的祭火日。这一天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祭火仪式,专门准备丰盛的酒肉茶饭祭祀火神。哈日楚(平民)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火;台吉(贵族)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火。传说中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米荣扎火神要上天述职,住三天之后回来。如果火神上天用美言美语报告地上之事,上天就保佑人丁安详、五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如果火神上天讲蜚言蜚语上天就惩罚人畜。因此米荣扎火神上天之前家家祭祀,以求美言乞求保佑。火是圣洁的象征,所以祭火时特别重视清洁。祭火前一两日打扫院子、居室和家具。祭火当日备齐祭火物品。晚上用小米、糜米、黄油、什锦等煮好阿木苏(稠粥)。无黄油的农区以肉粥代替。这是为了胶粘火神的嘴。到了黄昏星星出齐时祭火仪式开始。首先主人要点燃火撑子之火,然后女主人向火献上杜松、鲜奶、奶食品、黄油、酒等供品。蒙古人有用羊或羊胸脯祭祀火的习俗。把羊胸脯朝上献火。接着主人手托装祭品的大盘或阿木斯,朝向日出方向,从左向右转进行招福仪式。这时口中呼出:“呼咧!呼咧!呼咧”三声。然后面朝向后面再作一次同样的动作。主人还要致祭火词。古代蒙古人打火石、火镰取火。所以祭词中正好映照着这一点,还有颂扬和祈祷的内容。如:《内蒙古十通•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里写到的祭词如下:
“燧石为母,火镰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斟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长寿,祈求五畜兴旺。
福来!福来!”
《蒙古风情》一书中写到:
“杭盖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时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时候,
参天榆树只有嫩芽大的时候,
空中雄鹰只有雏儿大的时候,
可汗用火石击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为母,
以火镰为父,
以石头为母,
以青铁为父,
清烟吹入云端,
热力可达九天,
脸象绸缎般闪亮,
面象油脂般发光,
那发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们向你敬献奶油和肥肉!
我们向你敬献醇香的奶酒!
乞求你赐予最大的福分,
让我们在这幸福中永生。”
祭词念罢,全家老少一起向火跪拜并祈祷。祭毕,火盆内至少三天不灭火,三天内不向外借东西,尤其是牲畜和粮食等。因为火神上天住三天之后才回来,所以想方设法这三天内保护好自己的福。祭火之后还要吃火神赐予的饭——“嘎勒•因•巴达”。嘎勒•因•巴达是所谓的祭祀时用的供品。

7、祭敖包
“敖包”也写作为“鄂博”。蒙文读作“oboo”,意为包和堆。祭敖包蒙古语叫敖包塔黑乎。敖包是一种用石块、泥土、柳条、砖和雪等堆积而成的塔形建筑物。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学者们归纳为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自然崇拜说。古代社会的人们缺乏知识,没有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到自然力,被征服于自然力,恐惧于自然力。所以人们理解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存在。当他们遇到自然灾害时,就认为和当地的风水有关。于是人们选一个最幽静、最险峻高处的地方建立一个敖包。认为这就是山水的神灵存在的地方而进行祭祀。也有的人认为敖包是怀旧而产生。从森林走向草原的游牧民族仍然怀念山林的生活,于是堆成敖包象征山岭,插以树枝象征森林。敖包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二是墓冢之说。众所周知,经常把敖包说成翁滚敖包和敖包翁滚。翁滚的蒙文意义为墓冢。从敖包的结构上看,敖包底下窖藏五谷、金银珠宝和王公的帽子、衣服、弓箭等东西。从这一点上很相似于墓冢。还有人说蒙古人为了纪念古代被社会淘汰而消失的部落,在他们的骨髁上建立了敖包。也有人说,一个牧童死了之后,阴助牧民,牧民为了感谢这位保护神,在他遗骨上建立了敖包世代相传地祭祀,从此产生了敖包。第三是窖藏之说。古代蒙古部落互相掠夺袭击,战败一方,故将自己的宝藏埋于地下,上面堆起敖包,迁徒远方。以便来日风平浪静时寻找此处。于是传下来了敖包。

敖包的分类:敖包通常分为阿拉坦敖包(黄金敖包)、艾玛格敖包(部落敖包)、和硕敖包(氏族或旗县敖包)、努图克敖包(苏木、乡敖包)、阿寅勒敖包(村屯和家族敖包)、苏木敖包(寺庙敖包)、毛力敖包(马敖包)、诺颜敖包(王公敖包)、多日斯嘎拉敖包(纪念敖包)、将军敖包、呼拉呼敖包(集会敖包)、翁滚敖包(墓冢敖包)、札门敖包(路标敖包)和亥支嘎尔敖包(分界敖包)、额莫斯因敖包(妇女敖包)、乎和德因敖包(儿童敖包)等。据敖包数目的不同而分为:圆敖包、两个敖包、三个敖包、四个敖包、五个敖包、七个敖包、九个敖包、十三个敖包、二十七个敖包、三十三个敖包和多敖包等。古代人们只祭一个敖包,这象征着地方保护神。两个敖包的大小一致。分界敖包多为两个敖包。分界敖包和路标敖包等标志性敖包不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性活动。人们路过敖包旁时添几快石头或几捧土,然后叩拜求吉祥。或迷路时填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并跪拜求指路。三个敖包代表着天、地、人或过世的阿越世、今世的释迦牟尼、来世的弥勒慈氏。所以三个敖包也称作天、地、人敖包或三世敖包、三世佛敖包。七个敖包代表着七曜神或日、月、金、木、水、火、土。七个敖包也称为七星敖包。十三个敖包是黄教传入蒙古地区后的产物。黄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对敖包的形式和内容作了一些革新,增加了哈达、禄马、旗幡等装饰。在祭词中也注入了新的内容。十三个敖包的大敖包象征须弥山,其余十二个敖包象征十二提布(十二部洲)。二十七个敖包是为纪念成吉思汗二十七岁晋封于皇帝位置而建造的。由中央的大敖包和两旁的各十三个敖包组成。三十三个敖包象征三十三个天,有大敖包和四面各八个敖包构成。

敖包的建造:敖包的建造在古代时期比较简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复杂化了。建造时首先要选好地方,由于敖包种类的不同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建立部落敖包时,请萨满或喇嘛,选风水宝地的山岳,然后开始建敖包。建分界敖包时双方商定之后建立在双方边界上。清朝建立旗县敖包时,按照清政府指定的地点堆起。无论建立什么样的敖包多建立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山顶、泉边、湖畔、滩中等显眼的地方。记念敖包是建立在发生有记念意义的事情之地点。选好地之后,挖小坑将“颂希格”的瓷罐埋进去。罐里主要装入金银珠宝、翡翠、五谷杂粮和骏马鬃尾等。把这些东西装入瓷罐和净瓶里,用上印“唵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的五色彩缎封口。伴随喇嘛的诵经之声,埋入土里。蒙古人深信每个敖包都有神灵存在。于是他们挖个大坑,周围用砖砌成象个蒙古包,里面放敖包神的四季服装、弓箭、鞍辔、锅勺、盘碗等用具。火撑支在中间位置,上面架起沉香木作欲燃之状。然后喇嘛进入里面诵经。喇嘛们出来之后把坑顶封闭,然后埋入黄土,使以地平。接着上面堆起敖包。敖包的基础广,往上渐尖。中间竖起一个端上按四刃铁矛的杆。四刃分指四方,其下挂一个铁盘,盘上缀有枣骝公马黑鬃作的垂缨。这就是敖包的顶饰—苏鲁德神物。周围插柳条装饰。敖包的东、西和正北竖起木杆,用彩带把苏鲁德杆连起来,上面挂哈达和旗幡之物。阿拉坦敖包的东南和西南各竖一个木杆,左右对称,其间拉一条绳上垂挂五颜六色的禄马风旗。以此代表王府的门庭。建立树条敖包时围绕中间的一支高杆竖起树条,再用石头和土固定或用锦鸡儿根、生皮条围捆。建立木头敖包时先竖起一个高木杆,接着周围竖起四尺多高的木头,然后再用三尺多高的木头围起,最后用土或石头固定。砖敖包是用砖砌成的敖包。雪敖包是用雪堆起的,多建立在寒冷地带。

敖包的祭祀:祭敖包是蒙古民族最普遍、最隆重、最热闹的祭祀活动。由于敖包各自的来历和性质不同,其祭祀的日期也不同。但常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奶汁泉涌、气候宜人的秋夏季进行。一般一年进行一次祭礼,偶尔也有两次的祭礼。祭祀时间的长短不定,短的一日祭毕,长的延续到五至七天。每年除定期祭礼外,若遇旱灾、牲畜得病、庄稼受灾时也祭敖包,祈祷免灾怯病、平安无事。还有人们路过敖包旁时,骑者要下马,拔一绺马鬃献给敖包;步行者弯腰捡几块石头加到敖包上以求吉祥。祭祀时用翠绿的松柏、艳丽的花束和五颜六色的布条把敖包装饰起来,还建立一个祭坛。到了祭敖包这一天,远近的牧民穿上新衣服,坐着勒勒车或骑着马捧着祭品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赶来。到了敖包前一般从西南边登上敖包,从西向东顺时针方向绕敖包一圈,将带来的石块填在敖包上,把哈达或五色布条、禄马等挂在敖包上,将敖包装饰一新。萨满身穿法衣、手持神鼓,跳起舞致祭。接着说些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吉祥如意,禳除灾害之类的神祠。参祭人往祭台两边摆放牧民献的全羊、羊内脏、乳制品、糕点、圣饼、酒、什锦或红茶等食品。然后主祭人或萨满带领大家按顺时针方向转敖包三圈或九圈。敖包祭祀仪式上还要把某头牛、马、羊的脖子上系五色彩带,绕火堆一周,净化成为神畜。成了神畜的牛、马、羊是不得随便骑乘,不得随便打骂,不得卖,大多要撒野。神畜死后,把头骨放在敖包山上。祭祀敖包时领祭人最初为萨满。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喇嘛们也到场诵经或主持。以上所述,是一般敖包的祭礼。但具体的敖包祭祀也存在不少差异。敖包祭祀一般分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四种。血祭:所谓血祭就是宰杀牛、马、羊,向敖包献牲畜。相传蒙古游牧民人为牛、马、羊、驼是长生天赐给自己赖以生存的东西,因此要杀牲畜祭奠以报答。血祭分为九祭、二九祭、三九祭直至九九祭。就是蒙古民族的吉祥数字,又是自然数中的最大数目,所以把九九祭看成是最贵重的祭礼。随着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宰牲畜数量减少,宰牲畜祭祀逐渐淡化。尤其清朝中期以后宰牲畜数减少成一般只宰杀一只牲畜。现在大多数用全羊、奶制品、酒和哈达祭礼。洒祭:所谓洒祭,就是将鲜奶、奶酒之类祭洒于敖包,祈求吉祥如意。洒祭礼盛行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这种祭礼不杀性畜所以特别适合佛教规则,被喇嘛们继承。现在洒祭礼是敖包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祭:所谓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燃一堆篝火。参祭人口中念自己家人姓名并把自己带来的祭品投入火中焚烧。蒙古族认为火是圣洁物,用火可以去除一切邪恶。玉祭:所谓玉祭是用玉石祭祀敖包。供品的玉有各种造型,如“吉祥玉”“方玉”“环玉”“双福玉”“盘龙玉”“日月玉”等。举行玉祭仪式时,主祭人双手捧着玉摆在祭台上,然后全体叩拜。主祭人带领大家转敖包,路过祭台的人们手摸一下祭玉或拿在手中触一下脑门或用鼻子嗅一嗅,然后放还远处。这样做被视为吉祥。玉祭盛行于宫廷和官府中。由于玉很昂贵,用铜钱和银钱代替的较多。祭祀完毕,便开始了热闹、壮观的传统游艺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的竞技,也有唱歌、跳舞的娱乐活动。也可以说,现在的祭敖包变成了盛大的那达慕盛会。

8、祭尚西
尚西为荒原上或大山中孤苦生长的十分茂密的大树。蒙古语是一棵大树和神树的意思,也称尚欣毛都。古时也称萨格拉嘎尔树和翁滚树。历史上很多蒙古部落有自己祭祀的尚西树。而且会盟誓约等重大政治活动在尚西树下举行。蒙古人的祭尚西的习俗起源于古代。据说,古代人们相信尚西树有灵,而且能赐予人以智慧、力量、幸福和吉祥。所以人们祭尚西来实现自己的心愿。蒙古大多地区以独棵大榆树为尚西,少数地区以松、柏、桦树为尚西,个别地区也以柳树为尚西来祭祀。每年农历五、六月择吉日祭祀一次。祭祀尚西时,一个或几个村落为单位举办。届时村民们聚集在独棵神树之下用哈达和鲜艳的布条,将树杆、树枝装饰一新,还向尚西献全羊和、白酒、白食品和糖果等供品。“尚西老人”也就是主祭人向尚西致祭词,并以白酒进行洒祭礼,向大树膜拜祈祷。这时请萨满巫师致词祈祷或请喇嘛诵经。接着围绕尚西跳舞,唱“祈雨歌”或唱蒙古歌。有的地区则专门“祈雨”而祭祀尚西。在欢快的歌舞中祭尚西活动结束。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