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星期二

大陸蒙古國研究綜述

蒙古國是中俄之間的亞洲內陸國家,中國的北部近鄰。中國對蒙古國研究起步較晚,落後於北部鄰國蘇聯(今俄羅斯聯邦)對蒙古國的研究。中蒙建交初期,中國對蒙古國的研究幾乎等於空白,只限於翻譯蘇聯學者對蒙古國的研究成果。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建立了包括蒙古研究在內的一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至此蒙古研究才算正式開始。但不到兩年,世人所知的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使蒙古國研究中斷了10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與其他外國問題研究一樣,蒙古國研究也恢復和步入了正常的研究軌道,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關鍵詞:蒙古國、研究、科研機構、成果 、大陸蒙古國研究綜述
娜琳│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研究員
投稿日期:民國100年10月26日 審查通過日期:101年2月6日
壹、大陸早期的蒙古研究
中國早期的對蒙古研究是從翻譯蘇聯(俄羅斯)的研究成果開始。俄國早在19世紀中葉就開始考察研究了蒙古歷史、政治、經濟和自然地理等諸多領域。北部鄰國蘇聯歷來重視研究蒙古,而且研究成果豐厚。比如:早在1921年在伊爾庫斯科出版了• •邁斯金(Майскийн)的著作《現代蒙古》,還有蘇聯科學院院士Б•Я•弗拉基米爾佐夫(Владимирцов)的著作《蒙古人民社會制度》(列寧格勒,1934年)、А•卡林尼科夫(Kаринников)的通俗著作《革
命的蒙古》(莫斯科,1925年)以及發表了許多闡述蒙古人民共和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論文;1950年代出版了И•Я•茲拉特金(Златкин)的著作《蒙古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國家》,Б•馬斯倫尼科夫(Маслунников)的著作《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邁進的蒙古人民共和國》,ѕѕ傑米多夫(Тенищев)的著作《蒙古人民共和國》等等。而蘇聯對蒙古自然地理方面的考察研究早在17世紀就開始了。在1654年,費多爾•巴科夫(Ф•Байков)和其他旅行家第一次穿過了整個蒙古領域—由俄國國境阿爾泰高山、戈壁荒漠到達北京。那時及以後,
俄國的地理學家兼旅行家們對蒙古地區進行長期的實地考察,發表了許多專著和論文詳細闡述了“高亞細亞”的考察經過。即:旅行家、蒙古學家А•М•波茲德涅耶夫(Позднеев 1851—1920)著《蒙古及蒙古人》兩卷本,地理學家И•М•普爾熱瓦爾斯基(Пуржеварский 1839—1920)著《蒙古與唐古特人的國家》,Г•И•波坦寧(Потанин 1835—1920)著有《蒙古西北部概要》,Б•К•科茲洛夫(Козров 1836—1935)著《蒙古與喀木》等巨著。1940年代以後蘇
聯加強了對蒙古自然地理和地質考察工作。蘇聯科學院蒙古委員會組織歷次考察,以及設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市的以蘇聯專家指導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科學委員會地理部有計劃地進行了考察研究工作,並出版了系統闡述蒙古自然地理特徵的多部科學著作。
無疑,蘇聯蒙古問題專家對現代蒙古的科學研究和對蒙古自然地理考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各國開展對蒙古研究時通常借鑑蘇聯研究成果,西方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對蒙古的瞭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俄文論著的西文翻譯入手的。

二、對蒙古研究的初期積累
中蒙建交初期,中國翻譯了一批蘇聯關於蒙古問題的研究成果。鑒於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自然條件與中國北部地區,即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似或有許多共同之處,中國學者對蘇聯科學家有關蒙古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翻譯。具有影響的譯著有:梁彥翻譯出版Н•В•查布金(Цаптин)的著作《蒙古人民共和國鳥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楊郁華翻譯出版Э•М•穆爾札耶夫(Морзаев)的著作《蒙古人民共和國(自然地理)》(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 三聯書店,1958年)、方文哲翻譯出版Н•Д•彼斯帕羅夫(Беспалов)的著作《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土壤》(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在社會科學方面,陳大維翻譯出版了蘇聯著名蒙古學家И•Я•茲拉特金(Златкин)的巨著《蒙古人民共和國發展史》(北京,時代出版社,1952年),張惠卿翻譯出版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導人Х•喬巴山(Чoйбaлcaн)的俄文版著作《蒙古人民革命簡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張景平翻譯出版蒙古人民共和國С•策格米德(Цэгмид)的俄文版著作《蒙古人民共
和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還有,遼寧外語專科學校俄蒙語系集體翻譯出版了蒙古地理學家Б•貢嘎達希(Гyнгaaдaш)的俄文版著作《蒙古經濟地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77年),劉漢明、張夢玲翻譯出版了А•М•波茲德涅耶夫(Позднеев)的巨著《蒙古及蒙古人》兩卷本(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989年)。上述重要譯著和其他蒙古方面的譯著、譯文等成果,為大陸學者系統研究蒙古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基礎。
大陸較早專門研究蒙古的學術成果有,潘朗著《蒙古人民共和國》(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50年5月)、思慕著《新中國百科小叢書:蒙古人民共和國》(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50年2月)、單樹模著《蒙古人民共和國》(北京,新知識出版社,1955年)和1961年由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樞原著《蒙古人民共和國》等等書籍。這些幾乎同名的書從不同角度較詳細地介紹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國情。書中依次介紹:蒙古人民共
和國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民族和人口、行政區劃和主要城市;簡述了蒙古歷史和蒙古人民革命取得勝利以及國家沿著非資本主義道路發展的情況;用較大篇幅闡述了人民革命勝利後國民經濟轉入計劃經濟,勝利完成各個時期的五年計劃和三年計畫任務,把曾經粗放落後的畜牧業國發展為農牧業—工業國,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和改善;闡明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實施的和平外交政策、蒙蘇友誼和全面合作、蒙中傳統兄弟友誼、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員以及支持亞、非、拉各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等。這些關於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著作,可算大陸研究蒙古的最早的嘗試,為讀者瞭解蒙古人民共和國提供了較全面的、系統的史料,也是填補蒙古研究空白的第一批學術成果。
與此同時,大陸蒙古族聚居地區的學者們轉譯(老蒙文轉譯基里爾新蒙文)出版了大批關於蒙古人民共和國語言、文學、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作品,深受內蒙古自治區和相關地區讀者的青睞。

貳、內蒙古大學的蒙古研究
1964年9月成立的內蒙古大學蒙古研究所(今為周邊國家研究所)是大陸最早在高校建立的外國問題研究機構之一。

一、蒙古研究所
組建初期的蒙古研究所將研究方向定為,以研究蒙古的現實經濟社會狀況為主,兼及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和其他方面。於是,在較長時段的資料建設的基礎上,1980年代中期逐步轉入了學術研究階段。1995年,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成立時蒙古研究所併入其中,成為其中的系、所級單位。經過10餘年的蒙古國國別研究之後,於1997年將蒙古研究所擴建為周邊國家研究所。目的是:一是從單一國別研究向地區問題研究轉變,從蒙古國現狀研究擴展到以蒙古研究為主的區域研究;二是從資料整理及一般性研究向深層次學術研究的轉變。周邊國家研究所將研究的主攻方向定為:對蒙古現狀和對隸屬俄羅斯聯邦的以蒙古族為主題的相關共和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現狀及對外關係的研究。

隨著中蒙睦鄰友好關係的深化,兩國科研機構互訪和學術交流頻繁起來,這為研究人員赴對象國實地考察、掌握實情、增進瞭解,互相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該所研究人員通過國家教育部的公派或雙方合作項目的渠道多次赴蒙古國進修或講課、出席國際研討會等學術交流,還通過幾個國家多邊合作項目的管道訪問俄、美等國家,使研究人員眼界開闊、研究範圍拓寬,從而大大提升了學術研究的質量。

二、研究成果
研究所成立40多年來,翻譯、編譯和撰寫了近千萬字的關於蒙古問題的譯著、論著、論文等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主持完成了上百萬字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規劃辦公室基金項目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和內蒙古大學的資助項目等。1990年代初以來的主要成果有:

(一)論著
1.《蒙古人民共和國》——寶音主編,內新圖准字(1992)第2號。由寶音、巴特爾、那順、娜琳、烏日其其格、其日格夫、特古斯巴音等編寫的該書是蒙古研究所成立以來首部學術研究成果。該書比較客觀、系統、全面地反映了1980年代中期以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對外關係狀況。
2.《中蒙關係45年》——娜琳編著,內新圖准字(1994)第133號。該書的面世,對於總結中蒙兩國交往的歷史經驗,進而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睦鄰友好關係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對於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特別是對蒙古問題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部門提供了翔實、系統,使用頻次高的中蒙關係史料。
3.《蒙古國經濟轉型與發展趨勢研究》——烏日其其格著,2007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六章,其主要內容為:社會主義時期的蒙古經濟所取得的成績及其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社會主義時期推動蒙古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成功經驗;蒙古經濟轉型與激進式轉軌模式的選擇及其績效、後果;蒙古對國有資產實行私有化和財政體制改革、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等重大宏觀管理體制改革;蒙古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轉變與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蒙古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與經濟發展趨勢。該書是周邊國家研究所成立以來,從國際問題研究角度、從經濟學角度、從蒙古學角度對蒙古國經濟轉型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的一部論著,在研究蒙古經濟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科研項目
1.《蒙古的改革及我國的對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恩和教授主持完成(1992—2000)。該課題是研究所成立以來第一個申請獲准的國家一級科研項目,說明本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課題成果在國內外受到積極的評價,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蒙古國宗教發展現狀及其對我國影響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圖門其其格教授主持完成(1996—2000)。該課題成果對蒙古國宗現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對國內外研究蒙古國的宗教具有可靠的參考意。
3.《轉軌以來的蒙古國對外政策及同大國的關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娜琳研究員主持完成(2002—2010)。課題成果詳細闡述和分析了蒙古國的對外政策和同大國的關係。即:蒙古國“多支點”平衡外交政策的出臺及利弊,蒙俄兩國傳統友好關係的恢復和雙方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中蒙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向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蒙古國與美國的“第三鄰國”關係,蒙古國與日本的全面夥伴關係,蒙古國與印度的“精神鄰國”關係,蒙古國與國際組
織的關係,以及大國在蒙古國的互動、博弈、制衡等問題。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多次發表在國內核心刊物上,並多次被國內外重要書刊引用、引述,受到同行專家學者的積極評價。
4 .《蒙古國經濟轉型與發展趨勢研究》——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研究項目,烏日其其格研究員主持完成(2001—2009)。課題最終成果《蒙古國經濟轉型與發展趨勢研究》一書已經出版(見前文介紹)。
5.《蒙漢對外經貿詞典》——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規劃辦“八五”項目,巴特爾研究員主持完成(1994—1996)。
6.《蒙古國政治與政黨分析及我們的對策》——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規劃辦“九五” 項目,娜日斯副研究員主持完成(1996—2000)。
目前,該研究所在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蒙古國地礦畜牧業資源開發潛力及中蒙合作形式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呼格吉勒圖副研究員主持承擔(2010—2013);《蒙古國文化動態及其對中蒙關係的影響》,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斯琴高娃副研究員主持承擔(2009—2012)。

(三)學術論文
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撰寫了上百篇較高質量的蒙古問題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專論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涉及蒙古國經濟類、政治類、國際關係類、宗教文化和環保類等諸多領域的文章分別發表在《世界經濟》(北京)、《東北亞論壇》(長春)、《國際問題研究》(北京)、《內蒙古大學學報》(呼和浩特)、《當代亞太》(北京)、《當代世界》(北京)、《外國問題研究》(北京)、《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濟南)、《世界知識》(北京)、《東北亞研究》(長春)、《日本研究》(瀋陽)、《世界宗教文化》(北京)、《內蒙古社會科學》(呼和浩特)、《現代國際關係研究》(北京)、《蒙古國研究》(呼和浩特)等刊物上。還有,在臺灣《蒙藏現況雙月報》和《蒙藏季刊》、《東吳大學學報》,蒙古科學院《國際研究》和《今日中國》、《戰略研究》、《農牧業》、《蒙古國立大學學報》,俄羅斯《歷史文化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篇關於蒙古問題的學術論文。

其中,有影響的論文有:
1.〈蒙古現行政體模式的危機及其憲法根源〉,《東吳法律學報》(臺灣),第12卷第1期(2000年2月)/恩和。
2.The Mongolian Tradition of Legal Culture and the Grassland Management in Inner Mongolia, [IISNC] NOMADIC, №4, 2000 /恩和。
3.〈中蒙經貿合作問題的策略思考〉,《東北亞論壇》,2002年第2期/巴特爾。
4.〈關於發展草原畜牧業的幾點思考〉,《內蒙古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巴特爾。
5.〈蒙日關係歷史回顧及兩國的全面夥伴關係〉,《蒙藏現況雙月報》(臺灣),第十五卷第三期(2006)/ 娜琳。
6.〈論蒙古國與美國的雙邊關係〉,《當代亞太》,2007年第2期/娜琳。
7 . ( 蒙) С А Н Х Ү Ү Г И Й Н Х Я М РА Л Ы Н Д А РА А Х Ь Ү Е И Й Н МОНГОЛЫН ЭДИЙН ЗАСАГ БА ХЯТАД, МОНГОЛЫН УУЛ УУРХАЙН САЛБАРЫН ХАМТЫН АЖИЛЛАГАА,《ОЛОН УЛС СУДЛАЛ》№3-4,2010/娜琳。
8 .〈蒙古經濟轉軌重大舉措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年第3期/烏日其其格。
9.〈世界金融危機對蒙古經濟產生的影響及蒙政府的應對措施〉,《蒙古國研究》2009年年刊/烏日其其格。
10.〈試析蒙古政教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圖門其其格。
11.〈蒙古打出成吉思汗金字招牌〉,《世界知識》,2006年第7期/圖門其其格。
12.〈中蒙關係60年:回顧與展望〉,《蒙古國研究》,2010年年刊/圖門其其格。
13.〈蒙古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市場經濟原則〉,《東北亞論壇》,2002年第1期/巴音吉日嘎拉。
14.〈試論蒙古國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發展〉,《東北亞論壇》,2001年第3期/呼格吉勒圖。
15.〈蒙古國新政治與新政府走向〉,《東北亞論壇》,2005年第5期/娜日斯。
三、內蒙古大學的蒙古研究在擴大
近年來,內蒙古大學的其他文科院系也比較關注和研究蒙古國問題,本校蒙古國研究在擴大。
內蒙古大學國際問題研究生導師劉麗華教授和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劉建飛教授共同主編的《同舟共濟—東北亞安全與合作》(北京,九州出版,2009年)一書編入了關於蒙古問題的論文。該書序言中強調:特別值得推出的是,有兩篇關於蒙古國安全戰略和對外關係的論文,將人們的目光由東北亞四大國和朝鮮半島轉到內陸國家蒙古。而蒙古近些年的外交走向十分引人注目,它不僅在僅有的兩個鄰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搞平衡外交,而且還積極
發展同美國、日本的關係,試圖打造“第三鄰國”、“第四鄰國”。蒙古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正在變成東北亞大國博弈的新舞臺。
內蒙古大學法學院宗那生博士(Sc.D)編譯出版了《蒙古國法典選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年)和《蒙古國法律制度概論(蒙古文)》(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年)。該兩本法學著作囊括了蒙古國政治經濟體制轉軌以來重新制定的主要法律法規,這對中國立法研究、司法實務和中蒙經貿合作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上述蒙古研究方面的諸多學術成果,不僅對中蒙睦鄰友好關係的深化和經貿關係的發展以及各領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和建議,還有力地推動了國內蒙古研究的擴大成長。

叁、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的蒙古研究
一、經濟研究所是最早研究蒙古問題的機構之一
早在1980年代,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譯了《蒙古經濟70年》、編著出版了《中國與蒙古經濟關係研究》和《內蒙古邊境貿易研究》等研究蒙古國經濟和中蒙經貿關係方面的基礎性書籍。
研究所前所長阿岩研究員與蒙古科學院經濟研究所Л•敦道格博士等合作編著出版的《蒙古國投資 貿易 旅遊指南》(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一書,為那時剛剛開始的中蒙經濟貿易活動提供了及時的指南性建議和可靠資料。
額爾敦布和研究員主持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蒙經濟聯繫研究》(1987—1990)。課題成果《中蒙經濟聯繫研究》一書,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蒙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分析和預測了上世紀90年代兩國經濟聯的潛力及發展趨勢。
敖仁其研究員撰寫出版了《轉軌時期的蒙古國經濟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一書。本書的問世,對於國內瞭解和認識堪稱亞洲第一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蒙古國國情,特別是蒙古國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政治經濟環境、體制改革中的經驗教訓,具有現實意義和借鑑意義。

二、俄蒙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俄蒙研究所是於2008年11月成立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本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領域為:俄羅斯聯邦、蒙古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文化交流以及對象國社會熱點問題。
研究所現下設有俄羅斯研究室、蒙古國研究室。研究人員具有較為深厚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良好的俄語、英語、基里爾蒙文、日語等條件。
該研究所研究人員曾先後主持、承擔和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蒙古國宗教問題研究》、《草原文化史論》、《中國北方放牧制度研究》、《草原生態經濟系統良性循環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案《內蒙古主要草地初級生產力動態及放牧強度與輪牧試驗研究》,以及《中蒙經濟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問題研究》等自治區、省、部級課題近10項;編撰出版專著《制度變遷與遊牧文明》;合著《東蒙史述與周邊關係》、《周邊國家的民族狀況與民族政策》;譯著《蒙古人的文字與書籍》、《蒙古諸部與俄羅斯》等多部,發表論文、調查報告、譯文上百篇。目前,該研究所正在完成國家級項目《北疆研究》課題。
肆、北京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
一、蒙古國研究中心
2004年10月30日成立的北京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是在北京大學蒙古語專業的基礎上,整合北京大學各單位的蒙古學研究力量而組建。其研究方向為:從蒙古問題、中蒙關係、傳統蒙古學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並組織、協調和規劃北京大學各院系關於蒙古國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等綜合問題的研究以及廣義的蒙古學研究,同國內外的有關蒙古學研究機構和蒙古學專家學者交流與合作。
2004年10月30至31日舉辦的北京大學蒙古國研究中心揭幕儀式2004「面向新世紀的蒙古學: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來自國內外80多名蒙古學學者參加研討會並宣讀論文,回顧了蒙古學的學術歷史,總結了蒙古學各領域的學識成績和經驗,共同展望了蒙古學研究的美好未來。北京大學歷史系余大鈞教授的《北京大學蒙古史研究、教學的回顧與展望》、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主任齊木德道爾吉教授的《內蒙古大學清代蒙古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院長白音門德教授的《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的回顧與
展望》、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周邊國家研究所娜琳教授的《蒙古國國際蒙古學家大會簡況及中國學者參與情況》、北京大學黨寶海博士的《20世紀德國的蒙古研究— 一個簡要的回顧》等論文向與會同仁介紹了蒙古學在國內外迅速發展的良好趨勢。在蒙古語言文字、蒙古歷史回顧與展望、蒙古文學、民俗與文化組、蒙古國研究等5個分組發言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和蒙古國、匈牙利的專家學者發表了高水平的論文,彰顯了世界蒙古學發展的高新水準。

二、學術活動
(一)邀請蒙古國學者演講
2005年12月,北京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邀請蒙古科學院副院長、國際遊牧文明研究院院長В •恩赫圖布信(Э нxту в ш и и)院士和蒙古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Х•散皮勒登德布(Сампилд энд эв)院士在北京大學進行了學術演講。恩赫圖布信院士在其題為《關於遊牧文明的發展問題》演講中認為: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文化,包括人類的生活方式、國家形式、社會法律制度等所有的內容,遊牧文明實際與西方文明一樣,對人類
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同樣的貢獻。他還強調,遊牧民族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他們也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遊牧文明的傳統並沒有過時,人和自然的和諧,是遊牧文明的靈魂,這對今天的人類社會有重要的啟發性。散皮勒登德布院士在其題為《蒙古現代詩歌的歷程以及前景》演講中,主要疏理了蒙古現代詩歌的發展脈絡。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遊牧民族在生產、生活中保持了與自然和諧的原生狀態,同時也保持了文化的原生態。

(二)舉辦中蒙建交60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9年6月19日,為紀念中蒙建交60周年,北京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聯合主辦了「中蒙關係六十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蒙雙方外交、經貿、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相關領導、專家學者和跨國企業的百餘位嘉賓出席了本次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不同的角度總結與回顧了中蒙關係60年的發展歷程,同與會嘉賓一起探討了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蒙雙方應當如何共同積極應對挑戰、全面加強合作,進一步促進兩國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的深入發展的問題。
伍、中國蒙古國研究會
一、研究會的成立及其任務

中國蒙古國研究會是國內唯一的專門研究蒙古國的全國性民間學術團體。該研究會成立於1984年9月,掛靠於內蒙古大學,上級主管部門是中國教育部。研究會會員中有國家和地方20多個有關部門以及10多個高校和科研單位的上百名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
研究會主要任務是,以民間學術研究的形式,全面真實地掌握蒙古國情況,為中蒙友好關係和合作事業提供諮詢服務,並開展各種學術活動,促進中蒙友好合作,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共同發展做出貢獻。研究會成立20多年來,共舉辦了18次全國性學術討論會,為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相互交流提供了平臺。會員除了參加本會辦的學術會議以外,還多次參加了國際、國內的相關學術會議。同時也邀請國外學者來華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座,從而加深了各國學者之間的相互了解,使研究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學術水平得以提升。

二、研究會研究工作
研究會成立以來,會員們除了基礎性研究、理論性研究外,還進行應用性研究工作,直接為中蒙經貿合作和各領域的合作服務。1999年以來,本研究會每年出版一期《蒙古國研究》年刊,每期20多篇論文,約15至18萬字,基本匯集了研究會的主要研究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本會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年會暨蒙古國問題研討會,討論和交流蒙古國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社會文化和中蒙關係等涉及蒙古國的廣泛問題或熱點問題的觀點看法。

隨著中蒙兩國各領域合作關係的不斷發展,研究會擴大國內交流的同時逐漸擴大對外交流,2009年首次召開了國際會議。2009年6月16至17日,為紀念中蒙建交60周年,中蒙友好協會和中國蒙古國研究會聯合在連接兩國的中方邊境城市二連浩特舉辦了《紀念中蒙建交6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本會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的中蒙兩國專家學者和友好人士參加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雙方的一百多名與會者就中蒙建交60年以來兩國睦鄰友好關係的發展情況,特別是1989年中蒙關係正常化以後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合作連年創新高、人文領域合作交流擴大的大好形勢及其美好的發展前景進行了研討。
研討會在中蒙雙方與會人員和主辦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達到了增進友誼、交流成果、共商未來的預期目標。這次會議給雙方與會者的啟示是,通過兩國民間學術交流,可以增加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信任和親密關係;把兩國睦鄰友好關係建立在深厚的民間友好基礎之上是深化兩國睦鄰友好關係的根基。

陸、蒙古問題研究重要論著簡介
一、《諾門罕戰役》—厲春鵬、徐占江、阿必德、閻為民、那申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該書是國內第一部比較完整地記載諾門罕戰役全過程的史作。對於1939年日本侵略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那場戰爭,日本史學家稱「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這場戰爭是日本軍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的重要的一頁。但較詳細地介紹這場戰爭史的書卻很少,《諾門罕戰役》一書的問世填補了國內對諾門罕戰役研究的一項空白。本書作者從戰爭發生地的地理概貌、邊界歷史沿革、戰爭起因等寫起到日本戰敗停戰,以充分的歷史事實和翔實的史料,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行徑,從而再現了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畫面。

二、《外蒙古獨立內幕》—師博主編,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出版。該書依據歷史文獻,較系統地敘述了外蒙古脫離中國走向獨立的過程,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內部真相。介紹了沙皇俄國操縱外蒙古部分王公導演「獨立」醜劇,喬巴山赴蘇俄求助,蘇聯紅軍進駐外蒙,史達林翻雲覆雨,蔣介石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莫斯科會談毛澤東進退兩難,北京談判赫魯雪夫拒不認帳,周恩來仰天長嘆無力回天,以及蒙古苦澀的「獨立」和蘇聯解體後的
艱難轉軌等內容。
三、《蒙古》—中國社會科學院蒙古研究中心主任郝時遠研究員、杜世偉博士編著,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該書系統地介紹了蒙古國的自然地理、歷史進程、文化習俗、政治、經濟、國防、教育、科技、社會生活、對外關係等廣泛的內容。本書對全面了解蒙古國發展的歷史脈絡、現實狀況提供了一個路徑。

四、《蒙古國經濟發展與東北亞國際區域合作》—吉林大學副校長王勝今教授主編,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年出版。該書是根據2008年9月29日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與日本鳥取大學共同主辦《蒙古國對外經濟關係與東北亞國際區域合作》國際研討會的論文彙編。該書包括蒙、日、韓、俄、中五國8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本次會議三個主題—蒙古國社會經濟發展與展望、蒙古國對外經濟關係、蒙古國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等問題撰寫的80多篇論文和譯文。
五、《蒙古國的對外戰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山研究員撰寫的長篇論文,選入《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一書。本文以蒙古國「建國初期全力尋求蘇聯的支持」、「冷戰時期與蘇聯全面結盟」、「冷戰後蒙古國對外戰略調整的基本思路」、「蒙古國對外戰略的具體實踐」、「蒙古國對外戰略調整的地區意義及其今後走向」等五個部分詳細闡述和分析了蒙古對外關係及對外戰略的演變過程和走向。文章認為,蒙古出於地緣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慮,在制定本國對外政策時始終將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作為其最基本的出發點;1990年代中期以來實施的「不結盟、多支點」對外政策為基石的中立化道路,將成為其今後對外交往關係的基本發展方向。這一結論科學地預測了今天和今後較長歷史時期內的蒙古國對外政策發展的走向。
六、《在大漠那邊—親歷林彪墜機事件和中蒙關係波折》—孫一先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出版。本書作者在蒙古工作的8年期間(1965—1973年)經歷了中蒙關係惡化的全過程,作為當年視察過「9.13」林彪墜機現場的成員之一,以駐蒙古外交官和墜機現場見證人的身分客觀地撰寫了這本專著。書中歷史資料豐富,數十幅歷史圖片使本書更加現場感。全書有助於國內外蒙古問題研究人員和廣大讀者進一步瞭解中蒙關係的那段特殊時期和林彪墜機事件的真相。

七、《五進蒙古—駐蒙外交官二十年工作實錄》—黃家騤著,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作者五次到中國駐蒙古大使館工作以及參與中國三位國家元首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主席訪問蒙古的接待工作等經歷,也記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中蒙關係重要事件的珍貴資料。這本有特色,可讀性強的書,不僅使從事外事工作者可汲取精神營養,還為蒙古問題研究人員提供了那段中蒙關係的真實情況。

八、《蒙古國經濟》—張秀傑研究員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該書從蒙古國經濟發展條件、經濟改革與轉軌、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分析了蒙古宏觀經濟發展歷程及趨勢;從產業結構演變入手,對蒙古主要經濟部門進行綜合剖析;從對外經貿戰略調整、建立多元對外經貿關係格局出發,論證了對外經濟在蒙古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九、《走進蒙古國》—孟松林(鄂倫春族)著,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該書以森林狩獵文化的視角把蒙古國莫嫩草原的遼闊,肯特山的靈氣,蒙古大沙漠的浩瀚,阿爾泰山雪峰的雄偉,庫蘇古爾湖人間仙境般的風光等巨大的秀美畫卷用生動的文字和真實的攝影圖片奉獻給了讀者。
作者的本意是讓讀者領略到蒙古民族的「遊牧生活」、「遊牧文化」和「遊牧文明」的真諦,瞭解「草原遊牧專場」是人與自然最為和諧的生產方式,了解蒙古國原生態、無污染,未被破壞的美麗自然是蒙古人民留給世界的珍貴禮物。臺灣著名蒙古族詩人席慕容女士為此書寫的題為「驚豔」的序中讚嘆道:「如今已受各國學者讚嘆與肯定的許多存在於遊牧文化裡無形的精神資產,諸如堅忍,勇敢,合群,互助,信任以及體諒等等的美德,其實都是這個族群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時一點一滴的潛移默化所積累起來的」。

十、《蒙古國地理》—楊青山、高莎麗、李秀敏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本書用現代區域地理研究體系對蒙古地理研究進行了大膽探索,以比較新的研究框架和邏輯體系,通俗系統地介紹了蒙古地理豐富多彩的全貌。是一部內容充實,並有適用價值的好書。

1 蒙古:1924年前稱為外蒙古或喀爾喀蒙古,1924年至1992年為蒙古人民共和國,1992年後為蒙古國,通常稱為蒙古。
2 恩和:“我校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的發展與展望",選入《內蒙古大學部分科學研究領域發展概述》第347-359頁(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新聞出版局內新圖准字1997年第115號,1997年8月)。


Nalin│Research Fellow, College of Mongolian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Abstract
Mongolia is a landlocked country situated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Asia. The
country is also China’s next-door neighbor in the north. Unlike Soviet Union (and later
Russian Federation), China’s another next-door neighbor in the north, China is a late beginner
when it comes to promoting Mongolian studies. When China first established diplomatic ties
with Mongolia, the Chinese virtually hadn’t conducted any research on Mongolia, merely
translating the works of the Russians into Mandarin language. Then in the mid 1960s, China
created a group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work on international issues including Mongolian
studies. It was the official beginning of Mongolian studies in China. However, within less
than two year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known to have caused a ten-year hi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research in China. It was after China introduced and deepened the
reform and open-up policies that research work pertaining to Mongolia, along with research
work pertaining to other countries, was able to return to normalcy and produce substantive
results in China.

Key Words: Mongolia,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results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