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蒙古国电影的挣扎与希望

由蒙古国导演巴雅玛·萨卡亚拍摄的首部故事片《远程控制》摘得第1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这也是首部入选釜山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蒙古国影片。萨卡亚说,蒙古国的电影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希望新一代电影人能在国际上获得成功,使本国电影赢得更多关注和投入。

  《远程控制》讲述了主人公少年措格通过手中的遥控器远程观看对面楼层女人阿奴家的电视,从而幻想控制一切的故事,影片深层次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萨卡亚说,蒙古国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走在乌兰巴托市区,随处可见建筑工地、豪华酒店、西餐厅、西装革履的金融分析师、外国采矿主,还有衣着西化的蒙古国女人。不过,今年以来,蒙古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不断攀升,人们开始对价值观和个人定位产生迷惘。

  萨卡亚的影片中充斥着蒙古国正在消逝的各种传统文化符号,蒙古包、飘扬的经幡、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传统游牧的生产方式开始向定居转型,大量牧民涌向城市。在乌兰巴托市郊,形成了蒙古包的集群,人们早上到城里打工,傍晚归家。措格就是其中的一员。

  片中一再出现一位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小僧人,他或诵经,或冥想,或望着措格微笑。“这个僧人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我们去观照内心,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萨卡亚说。

  1962年出生的萨卡亚在电影行业浸润了25年。上世纪90年代,他从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回到乌兰巴托,觉得自己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做电影。那时,建于1935年的奇弩国家电影制片厂已倒闭,电影人再也无法得到国家的资金和放映支持。电影厂在辉煌时期每年能制作6至7部影片。

  蒙古国的电影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匮乏。电影导演由于资金所限只能拍低成本的烂片,或去欧洲寻找资金支持。即便是在今天的乌兰巴托,这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仅有4座电影院。

  但这些反而成为萨卡亚创作的动力。他甚至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激情》,讲述他跟随蒙古国电影导演宾德尔·基杰全国巡回放映影片,探索如何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电影艺术创作。

  越来越多的蒙古国年轻人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很多人选择去国外接受电影教育。萨卡亚寄望于新一代电影人能在国际电影业中获得认可,这也许能激励国家为电影行业提供更多资金和设备支持。

  “我和其他蒙古国电影人一样,一直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乐观是我们游牧民族的本性。正如我们的先人无畏恶劣的自然环境,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只有靠着希望才能活下来,”萨卡亚说。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