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星期四

蒙古帝國和元朝元幣

蒙古人統治中國不到一百年,沒有蒙古帝國就不會有元朝,所以在此先寫蒙古帝國和它的創始人鐵木真(Temujin),正名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汗(Khan)實應作可汗(Khanghan)。汗是族長,但可汗等於族長之首,盟主或說帝王,實“木蘭詞”中所說的“可汗大點兵”的可汗。成吉思汗不僅由於作戰英勇,有領導能力而獲此尊稱,也是經過族長會議的選舉過程。由於可見古代的蒙古民族不失民主風度。
  
成吉思汗於1206年成為可汗時,金朝在北方建國的皇室已屆五代,正是南宋的中期寧宗的開禧年間。成吉思汗打過一次金國的中都-北京,等於為他叔祖父雪恨報仇,但深知不易全面征服。北京城破後,他找到原來遼國宗室在金國任尚書省員外郎的耶律楚材予以重用,後來他繼事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太宗,前後凡十數年,官至中書令,制定了蒙古帝國的法令。
  
成吉思汗的親信和士兵,絕不限蒙古人,各民族都有:畏吾兒(今寫作維吾爾),摩尼,回,佛教徒,西域人,中東人,歐洲人。漢人之被起用,始於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
  
給成吉思汗掌管國爾的大臣塔塔統是畏吾兒人,他奉命用畏吾兒字母寫蒙古語,此後蒙古人才有了文字。畏吾兒文是自右向左寫,蒙文則效漢文自上向下寫。西方歷史對塔塔統和耶律楚材這兩位功臣,都有記述。
  
成吉思汗在後來二十年之間,招降了貝加爾湖西岸的六部落,降服了畏吾兒,入大同,居庸關和中都北京,致金國遷都開封;征西遼(遼亡於金,遷新疆西部後是為西遼)打花拉子模(古波斯極東的一省,即今阿富汗),四度打歸順金國的西夏(今寧夏,甘肅,青海一帶)而亡之。長子拙赤(Juchi)於招降新疆境內七個部落後,深入西伯利亞中部,打進俄國,後來死於軍旅,長孫巴禿(Batu)遂做了俄國的盟主,被封欽察汗國。成吉思汗於1227年病歿甘肅境內,相傳事先落馬受傷,享年六十五歲,葬於何地,終無所考。今日內蒙自治區呼和浩市的陵墓,無非是一衣冠塚或紀念堂。後世稱成吉思汗為元太祖。

忽必烈--依遺命,次子(Chitagai)受封中亞的察阿臺汗國;三子斡歌臺(Ogotai)在蒙都和林繼承大統,皇號太宗,伐金,亡之。太宗死於毒酒,事後其子古余克(Guyuk)繼位時,正在歐洲督師,暫由太妃攝政。古余克皇號定宗,在位僅三年,暴卒。此後大權旁落成吉思汗的第四子(Tuli)的家族。1251年,長子蒙固(Mangu)即位,皇號憲宗,八年後去世。此時除了後來的元朝帝國外,共分為四大汗國,蒙固的胞弟旭烈兀(Hulagu)領地中東的伊爾汗國。1260年,忽必烈(Kublai)在多侖即位,後來領地中國及西伯利亞東部。四年後,他將蒙古帝國的京都和林遷到北京,開始加強金國原有地區的統治,並對付南宋。元世祖於1271年正式登基,成為中國元朝第一位皇帝。但八年後,南宋才宣告覆亡。此時,蒙古帝國的全部疆域遠至今日的俄國和匈牙利,西南到波斯灣,東北到堪察加半島,是人類有史以來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蒙古對南宋通使,遠在蒙古滅金十五年之前,此後雙方關係時好時壞。蒙古軍旨在西征,一時無心南下;而蒙古王室內部多有權利上的爭奪,其他汗國莫不有此現象;加上蒙古帝國不曾建立一個世襲的體系,爭奪領導成為各汗國百年以後的致命傷。
  
蒙古軍南下先攻取的是綏遠,陝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地宋軍漸漸不戰而降。宋恭宗知大勢已去,遂宣告投降,皇室眷屬全部被俘北上大都北京。

忽必烈在登基前,曾親征高麗和雲南的大理國。登基後,日本拒不朝貢,遣師伐之(1274年),遭遇颶風船覆敗歸。陸路打占城和安南(1284年),攻金齒,緬甸,八百媳婦(1290年)即今雲南以南諸國;並遣艦船到爪哇(1293年),旨在擴展疆土。倘不說失敗,也未見有顯著的成就。蒙古軍秉承成吉思汗的指示,在戰術上總是成功的;但只能初時取勝,而乏長期性的政治效能。例如:元朝所派出等於節度使的“達魯花赤”,除了極少數例外全是蒙古人,派在路,府,州,縣,而這些蒙古人,全不解漢語或識得漢字,因此和部下與人民隔閡至深。蒙古人以下是色目人(西域各民族),第三等是漢人,而漢人也分兩等:上者為原金國土地上的北方人,下者為南宋故土的南方人。

元朝給西方國家良好的印象是,自歐洲到東方,路上是通行無阻,接納西方宗教,接迎羅馬教宗來使,還有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所寫的遊記,他曾在揚州任職達魯花赤三至四年。元曲也就是雜劇之盛,給元朝大增光輝;其起源始自大都北京,然後傳至南方,初時有作家十人,其他以省而計:河北十八人,山東五人,山西六人,河南與湖北各一人,共三十一人。蒙古立元朝以後,二十年間偶有科舉,但不取士,一般飽學之士抒情訴怨,寫故事,做為娛樂,又可成為實用的民間表演藝術,集道白,唱工,表演,簡單的道具和器樂之大成,亦後來開創各種戲劇的先導。直到我的幼年,也就是二十世紀初葉,山東各地鄉村裏每到正月還有唱“小戲兒”組成班子的義務演出,或自動由聽者獻捐,以充演者的伙食費。此即元朝雜劇仍在延續中的說明。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位22年,太宗斡歌臺在位12年,定宗古余克在位三年,憲宗蒙固在位八年各不列下表,自元世祖忽必烈起各皇帝列如下:

帝稱   皇號    國祚     備註

世祖 至元 31年 有鑄幣並發行“中統元寶交鈔”
成宗 元貞,大德 13年 有鑄幣並發行“至大銀鈔”
武宗 至大 4年 有鑄幣
仁宗 皇慶,延佑 8年 有鑄幣
英宗 至治,泰定,致和 8年 有鑄幣
文宗 天順,天曆 3年 不詳
寧宗 至順 3年 有鑄幣
思宗 元統,至元,至正 36年 有鑄幣(元朝國祚97年)
(注:元世祖於至元八年入主大都)

皇號和國祚的年數,元史不同的版本出現差異。“中統元實交鈔”分十種不同的票面,最小的是銅錢十枚,最大的是兩千枚,稱為“二貫”,等於銀子一兩。此兌換率和民國初年相差甚微。後來發行的“至大銀鈔”原則上是以銀為本。紙幣可隨時與硬幣兌換,因此幣制穩定,直到元朝末期。至於圖示的銅幣有無偽製在內,須經專家才能辨別。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